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腫瘤治療成精準醫療最大市場 傳統模式將被改變

  • 發佈時間:2015-12-18 07:42: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正如沒有一雙鞋子可以滿足所有人的腳,一種藥品也無法對所有人適用。經驗性用藥、千篇一律的用藥模式將在未來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用藥。是時,精準醫療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

  目前在臨床領域,精準醫療已涉及無創産前、輔助生殖、單基因病、新生兒篩查、腫瘤個體化治療、遺傳性腫瘤篩查、心血管病篩查、血液病篩查等,其中腫瘤治療被業內視為未來最大的市場。

  傳統用藥模式將被改變

  對於精準醫學,業內有著多種見解。據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波士頓兒童醫院教授吳柏林介紹,精準醫學源自於基因組學,是指通過基因、分子水準上應用基因組學以及所衍生的各種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表現基因組學等)來診斷病因或檢測出治病目標,使得本來“千篇一律”的治療方案有可能轉變成為針對個體病因的有效治療。

  “千人一藥”不僅給患者帶來麻煩,也會造成資源浪費,通過個體化基因檢測可節省後續的醫療成本,已經成為業內共識。市場預計,2015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近600億美元,今後五年增速預計15%,是醫藥行業整體增速的3-4倍,其中基因測序行業增速將超過20%。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美國處於精準醫療的第一梯隊。今年初,奧巴馬更是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提議在2016財年投入2.15億美元推動精準醫療發展。

  與此同時,國內有關政策也在不斷探索中。今年7月份,國家衛計委發佈《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試行)》和《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技術指南(試行)》,被市場解讀為政府為實質性開展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開閘的信號。在《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技術指南(試行)》中,主管部門再度肯定通過檢測腫瘤患者生物樣本中生物標誌物的基因突變、基因SNP分型、基因及其蛋白表達狀態來預測藥物療效和評價預後,指導臨床個體化治療的做法,並推薦腫瘤患者治療前進行基因檢測,指導醫生用藥方案。

  “將來的趨勢,腫瘤的治療一定是從精確的計算開始,然後有一個精準的診斷,最後給我們帶來一個精準的治療效果。”上海藥明康得新藥開發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茅矛給出預判。

  作為上述指南起草人之一的中南大學教授張偉表示,精準醫療不僅針對疾病患者,還可應用於健康預防:比如藥物基因組學,即在正確的時間採用正確的劑量,另外還涉及疾病預測、産前診斷、新生兒基因檢測等。未來,檢測設備可能就像一個小型的血糖儀方便攜帶,但從目前來看,還需要一段時間。

  精準醫療獲大資金注入

  從藥物研發角度出發,理想中的精準醫療是實現以患者個人基因組資訊為基礎的治療方針,把握治療效果或毒副作用等應答的個性化差異,對每個患者進行最適宜的療法。隨著測序技術及大數據分析能力的提高,涉足精準醫療的企業數量日增。

  思路迪醫藥科技集團2010年在上海註冊成立,公司專注于腫瘤精準預防、腫瘤精準治療和新藥研發三大領域。據了解,思路迪在前三輪數億資金的支援下,建立了獨特的大規模原代腫瘤細胞開發平臺和人源化腫瘤動物模型平臺。其中,肝膽系統腫瘤臨床前藥物開發平臺已經建成,目前已完成3個臨床前化合物的遴選,未來一至二年陸續進入臨床試驗。

  目前腫瘤基因組已發現2000個已知和潛在的基因靶點,上百個腫瘤驅動基因已被確證,但真正完成靶點藥物開發的並不多。不久前又獲得第四輪融資的思路迪,對腫瘤精準醫療有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即依託大數據拓展腫瘤預防、診斷和新藥開發業務,把腫瘤預防、診斷到新藥開發做成一個閉環。“閉環的好處,在於環節間緊密聯繫,以患者基因組大數據出發的逆向思維指導的新藥開發將大大提高成功率,降低開發風險。”前FDA藥品審評中心資深新藥審評官、思路迪集團CEO龔兆龍博士如是解釋。

  據媒體披露,思路迪創始人熊磊博士向外界披露,融資用途是腫瘤精準預防業務落地推廣、加速精準治療業務全國佈局、推進已有的數個腫瘤精準藥物的臨床前開發和臨床申報工作、加大數據建設的力度。可見,思路迪採取的是從預防、診斷和新藥各領域多點出擊的戰法。

  此外,思路迪本輪融資引入 天士力 。作為至今為止唯一一家來自於制藥領域的戰略投資機構,天士力方面更是派出資深投資顧問出任思路迪董事。由此,未來雙方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共同完成精準藥物研發和藥物行銷,或不只停留于揣測。

  熱鬧背後問題多

  “奧巴馬的精準醫療概念一齣,美國當地還相對冷靜,中國卻是呈現了一片火熱的景象,遍佈各個角落,甚至連鄉鎮醫院都號稱要做精準醫療。精準醫學中心也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在業內不談幾句精準醫療,生怕被認為不懂科學。”遺傳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賀林近日在上海“國際精準醫學與未來健康前沿研討會”上,對於當前熱到發燙的精準醫療潑了幾分涼水。

  賀林指出,精準醫療不應泛用也不應濫用,如何讓用藥模式從經驗性用藥(A不行,用B,B不行,再用C……)向個性化用藥(針對A、B、C人群用藥)模式的穩健轉變,需要在實踐中進行冷思考,而非“大躍進”式的投入,從而真正為健康做出貢獻。

  吳柏林表示,精準醫學給基因檢測和遺傳諮詢帶來發展機遇,但不是所有的項目都是越“高大上”越好,大中小型都需要,而且能獲得百姓和市場的認可才行。如果一份檢測報告裏有一大堆數據,看著漂亮,而沒有實際指導價值,最後依舊沒能給醫生和患者解決問題。

  上海百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濱也稱,報告的內容應該滿足臨床需求,但目前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機構檢測後的報告時間、內容不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生和患者治療時間和方案,甚至還有醫生反問該怎麼使用這些數據。

  此外,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關精準醫療,市場上還存在部分産品價格高低不一、誇大功效、博人眼球等亂象。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周宏灝表示,儘管資本的進入助了一臂之力,推動了精準醫療的發展,但是行業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自我冷靜和堅守,才能使這項惠民工程健康發展。

  近日,中國個體化用藥—精準醫療科學産業聯盟應運而生。多名專家認為,在精準醫療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深入研究,從而找到更多新的生物標誌物,為醫療需求未得到滿足者提供新型療法。

  隨著行業不斷推動向前,眼下還需要解決如何落實的問題,而且已經不只停留在技術層面。

  吳柏林建議,對已經過多方獨立研究證實確認的與複雜性疾病相關的基因多態性,成熟一個應用一個的原則,需要對受檢者提供一份高品質且規範化的檢測結果解讀報告,以及相關的高水準的遺傳諮詢,以便評估發病風險以及個體對該病可能的發病機率,並以此來設計針對個體的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方案。

  另外,一些業內人士建議,需加快完善實驗室操作規範、數據儲存管理等,涉及個人基因資訊、數據安全監管和道德倫理等問題也需予以重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