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大宅門”後人攜百年宮廷禦藥古方回歸大陸

  • 發佈時間:2015-12-08 11:47:18  來源:新京報  作者:王卡拉  責任編輯:張少雷

樂氏同仁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左)及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右)。

  時隔六十六年後,“同仁堂”創始人樂氏家族的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攜樂氏宮廷禦藥古方從台灣重返北京,將第一家樂氏同仁老藥鋪開設于故宮東華門外一隅。

  一百多年前,這裡是他祖上供奉禦藥入宮的必經之路。中國制藥業的老字號——“同仁堂”由樂氏家族創建,並歷經300餘年發揚光大。其中,長達188年的禦藥供奉,讓“同仁堂”成為中華醫藥的金字招牌。

  經歷“文革”,樂氏家族退出“同仁堂”。鮮有人知,解放前夕,樂家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帶著祖傳制藥配方的手抄本,遠渡台灣,在當地重建“樂氏同仁”,延續至今。

  “除了431種樂氏同仁老藥鋪的古方,我們還把延續上百年的傳統手工制藥工藝帶回來,這是樂氏同仁回歸大陸的最大資本。”樂崇輝的兒子,樂家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信心滿滿。

  世代制藥 榮享禦藥供奉

  樂家與宮廷的關係,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樂覺心介紹,從唐昭宗開始,樂家祖上就在宮廷做醫藥管理和傳授。明永樂年間,樂家從浙江寧波遷至北京城。

  “同仁堂”在京城的崛起,正是樂氏家族世代努力的結果。

  樂氏第一世樂良才,以鈴醫為生,走街串巷,行醫制藥。

  第四世傳人樂顯揚,在清初當上了太醫院的吏目,後誥封登仕郎,贈中憲大夫。樂顯揚集古方、宮廷秘方、民間驗方和祖傳秘方于一身,創辦藥室。1669年,康熙皇帝為其賜名“同仁堂藥室”。

  第五世樂鳳鳴承祖業,創辦大柵欄同仁堂,集中精力研究丸、散、膏、丹及各類劑型配方。1706年,《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編撰完成。在這本書的序言中,樂鳳鳴題寫了同仁堂的制藥宗旨:“遵肘後,辨地産,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句話,也成為了樂氏家族的祖訓。

  “同仁堂”得以在京城名聲大震,主要歸功於其長達188年為清宮供奉禦藥的歷史。正是在樂鳳鳴這一代,1723年,雍正元年,皇家御賜樂家獨辦官藥。“同仁堂樂家老鋪”由此成為獨享禦藥供奉殊榮的民間藥鋪。

  到了樂氏第九世,樂百齡配製出烏雞白鳳丸,被慈禧太后及宮廷貴妃視為珍品。“慈禧太后當時對樂家的養生酒和漢方美容特別重視,犒賞嬪妃時都是給烏雞白鳳丸。”樂覺心常常聽父親回憶那段歷史。

  前些年,風靡全國的電視連續劇《大宅門》,講的正是北京樂氏家族第十二世樂敬宇(劇中創辦阿膠廠的白景琦)繼承發揚祖業的故事。

  但隨著時代變革,到了樂氏第十三世,也就是樂覺心的父親樂崇輝這一輩,樂家老藥鋪的命運也隨之浮沉。1949年,樂崇輝遠渡台灣,隨行的還有一些當年同仁堂的老藥工;樂氏其他族人則留在北京或內地其他地方,繼續經營“同仁堂”及其他兄弟品牌的藥房。

  1956年,樂氏家族第十三代傳人、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樂松生代表北京工商界向中央政府來遞交北京市私營企業全面實行公私合營的喜報。樂覺心的二叔樂崇熙還參與了第一部《中華藥典》的編纂工作,很多樂家藥方都被編入了《中華藥典》。

  但後來,“文革”讓樂家和“同仁堂”都遭受了沉重打擊。“文革”結束後,同仁堂樂家老鋪更名北京同仁堂,成為國有企業。

  謹記祖訓 恪守制藥良心

  雖遷居台灣,但繼承了樂家血脈的樂崇輝、樂覺心父子,卻恪守祖訓,希望繼續傳承祖業。

  樂覺心介紹,父親樂崇輝遷居台灣時,帶走了樂家老藥鋪的手抄配方本,其中記錄了198個同仁堂古方,加上其他傳承配方,共有431種同仁堂配方。

  在台灣定居後,樂崇輝帶著樂家老藥工,招收學徒辦起了台灣同仁堂藥鋪。如今,年已86歲高齡的樂崇輝仍在制藥教徒,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祖訓,傳承著最傳統的手工制藥工藝和宮廷禦藥文化。

  據台灣當地媒體報道,兩岸三地共有三大文化,除了孔子文化、故宮文化之外,就是樂家帶到台灣的宮廷禦藥文化。

  除了珍貴的手抄配方本,樂崇輝還向兒子樂覺心傳授了樂家制藥的另一個“秘方”:堅持選擇道地藥材,堅持炮製工藝,藥效自然會出來。“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多年來,樂崇輝跟兒孫輩強調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制藥一定要講良心!”

  樂覺心説,父親的告誡背後是有原因的。在樂氏宗祠裏,至今還擺放著一個沒有頭的先人泥像。當初,這位先人因為在藥品炮製上出了問題而被砍頭。數百年來,這尊無頭人像,時刻提醒著樂氏族人。

  “現在中藥市場上充斥著假藥和亂象,樂氏講究的重點是返璞歸真、莫忘初衷。”與開著小藥鋪、只想守住樂氏同仁招牌的父親想法不同,樂覺心希望把樂氏同仁老藥鋪做大做強。

  回歸大陸 重振樂氏金匾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特別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尤其看到“健康中國”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始終心懷“振興祖業”之念的樂覺心,決定回歸。

  2013年5月,樂覺心在北京正式創立樂氏同仁藥業科技有限公司。同年,樂氏同仁收購河南三門峽莘原藥廠。與此同時,首期佔地200畝的樂氏同仁藥廠開建。新藥廠依據制藥業的最高標準——國際藥品認證合作組織PIC/S成員國的GMP標準打造生産線,計劃在現有産品線中,增加部分樂家老藥鋪的傳統品種,包括中成藥、中藥配方顆粒和提取原料藥。

  遵循樂家祖訓,藥材的品質是重中之重。為此,樂氏同仁還在素有“一步三藥”天然藥庫之稱的河南盧氏縣建立了中草藥種植基地。

  樂覺心介紹,為把控藥材品質,樂氏同仁建立了藥材甄選專職團隊,傳統經驗結合現代檢測技術甄選每一批藥材。飲片品質及藥性檢驗,則取中國、日本、美國、歐盟、WHO的綜合最高標準。

  2015年7月,北京。坐落在故宮東華門斜對角的樂氏同仁老藥鋪(含中醫診所)北京旗艦店開始試營業。東華門,曾是樂家所制禦藥運入清朝宮廷的第一道大門。

  “樂氏同仁回到大陸,希望選擇一個有象徵意義的地方落腳。”樂覺心介紹,當年樂家人供奉禦藥時,專門有一塊進入宮廷的木腰牌,到了慈禧太后時期換成了金腰牌,每三個月便會從東華門進入宮廷到禦藥房。

  進入2016年,樂氏同仁老藥鋪(含中醫館)鄭州旗艦店也將開業。

  樂覺心介紹,樂氏同仁連鎖機構將以中醫館加老藥鋪的方式複合式經營,計劃三年內開設連鎖門店超過100家。各連鎖門店將以兒童成長、銀發族保健、男性保健、女性保養健康調理四大門診為主軸,堅持中醫看診“一人一方”,為顧客量身定制樂家祖傳方藥調理和治療。

  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這些連鎖門店還將開通高端醫療健康服務,從大陸和台灣招募醫師團隊,為VIP會員配備專屬健康管理顧問。

  樂覺心介紹,樂氏同仁在台灣已成立了“台灣樂氏同仁堂聯盟”,把台灣的一些學術單位聯合起來,做“老藥新制、老藥新研”;同步,也積極與大陸的醫院、高校及研究單位接觸,謀求戰略合作。

  “我們恪守傳統,也擁抱科技,只有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樂氏同仁才能真正將中華醫藥發揚光大”,樂覺心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