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醫院體檢亂象:套餐名目繁多價格最貴上萬
- 發佈時間:2015-07-14 11:39:11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責任編輯:朱苑楨
“檢,總比不檢好”,這是一般人對於體檢的樸素觀念。體檢産業發展的商業邏輯恰恰迎合了這一觀念。中國體檢行業近10年的發展歷程,的確塑造了國人的體檢意識。同時,商業玩家們的擴張衝動也可以輕而易舉地碾過這一領域的科學邏輯。韓小紅説,“體檢過度有什麼不好呢?我們要鼓勵過度體檢,我自己就是過度體檢者,而且受益於過度體檢。”她是中國民營體檢業的開拓者,如今掌控著一家知名的商業體檢機構。
韓啟德説,“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為它的衰落,而是因為它的昌盛,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何時為止。”他是中科院院士、病理生理學家,目前領導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如果不能給出一些超越常識的“顛覆性的意見”,那麼,科學還叫什麼科學呢?我們試圖基於科學的邏輯,揭示那些被誇大的體檢手段、被忽視的實證數據,以及那些被掩蓋的健康風險。
調查表明,體檢“套餐”並非越複雜越好、越貴越好,而應該針對個體的健康情況,考量效益/風險的平衡,然後做出最優選擇。“‘中國式體檢’可謂一朵奇葩”。其背後,不僅是醫療服務體系的不完善、行業監管的不得力,而且是滲透整個社會的“醫療化的生活”。
2012年,33歲的金融白領張超,在北京某商業體檢中心享受過一次高端體檢。當時,護士讓他換上一身睡袍式的衣服,然後坐在裝潢典雅、安靜舒適的大廳裏,等待檢查室門前的電子顯示屏顯示自己的名字。“醫生檢查得非常細緻。比如,做心電圖,在醫院都是幾分鐘就完事,可他們卻看了20分鐘。”做完體檢,還能享用一頓自助早餐。
由於工作壓力大,圈子裏不時有同行加班猝死的新聞,所以張超特別在意身體健康,堅持每年體檢。今年,他由於出差錯過了公司安排的體檢,還特地自費去體檢中心做了檢查。
和睦家醫院的美籍全科醫生聖西睿智娶了個中國太太,也許是為了入鄉隨俗吧,這位美國醫生在北京也感受了一把“中國式體檢”。然而,做完體檢以後,聖西睿智和張超的體會卻不大一樣。他描述説,“這家著名的體檢中心不是醫院,而是一棟醫生多多、護士多多的辦公室風格的建築。更重要的是,那裏有眾多花裏胡哨的儀器。我就像是被趕進屠宰場裏的牛,在一個接一個的‘裝配線’上移動,各個令人尷尬的部位被人又戳又刺。可我周圍的人看上去卻十分快樂,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正在進行‘徹徹底底的健康檢查’。”
在中國,各類體檢機構正呈現出全面開花的局面。在許多城市,你走在街頭聽著最流行的歌曲《小蘋果》,無意中抬頭就可能看見一家體檢中心的巨幅廣告招牌。據統計,截至2013年,國內體檢市場規模已達到600億元人民幣。體檢的意識也隨著商業體檢行業的發展而深入人心。
在11月5日的“北京市醫療機構健康體檢工作會”上,北京市體檢品質控制和改進中心、北京市體檢中心主任張靜波介紹,目前北京市准予開展健康體檢的醫療機構達204家,從事健康體檢的業務人員達到了近萬人,為320余萬市民提供了健康體檢服務。
當體檢成為生意
慈銘將自己稱作中國專業體檢連鎖機構的首創者,把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體檢的商業化是從慈銘開始的。如今,慈銘體檢佔據了國內民營體檢市場四分之一的份額。
在慈銘,“博士”兩個字指的不是一種學位,而是對一個人的稱謂,這個人就慈銘集團創始人、總裁韓小紅。韓博士出現在公司官網的首頁、體檢專家展示欄和視頻宣傳片上。這家精明的企業將它的創始人當作塑造品牌的手段,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韓小紅喜歡講述自己的一段故事,以此來説明體檢的好處:她曾在9年前去南韓考察體檢産業,在當地體驗無痛胃腸鏡時,正好被查出了胃癌,所幸隨後經治療而康復。
2006年,在由北京電視臺轉播的一次頒獎典禮上,上臺領獎的韓小紅被主持人曝出曾是癌症病人,現場立即引起很多記者的追問。事後,慈銘就此事又專門召開了一次新聞發佈會。“發佈會開過後不久,慈銘就接待了從山西組團來的100多位煤老闆,專門要做無痛胃腸鏡的檢查。”
“為人民健康服務”“利己利家、利國利民”“濟世天下”,慈銘總部大堂的墻壁上挂滿這樣的標語。“你是不是覺得我們企業有濃厚的國企色彩?”慈銘集團黨委副書記楊豐韋的臉上頗有得意之色。
慈銘的黨建工作做得很出色,因此,楊豐韋常常會代表民營企業去參加各類黨建活動,介紹民營企業黨建工作的經驗。演講的過程,就等於是對在場的各大國企的負責人做了一場慈銘的“軟廣告”,容易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在會下聊天中,楊豐韋會不失時機地問對方,你們單位有體檢嗎?明年要不要來慈銘做?就這樣,一個大單子就可能在閒聊中達成初步協議。
“精英族”“貴賓族”“壓力族”“應酬族”……還有ABCDEFGH類,慈銘網站上的這些體檢套餐名目之多,令普通人感到眼花繚亂。每一個套餐都有幾十項檢查項目,價格從三四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據慈銘北京雍和宮體檢分院院長莫金銳介紹,起初,慈銘的檢查項目只有十幾項,但如今總共有1000多項。楊豐韋説,“實際上,由於體檢都是由單位買單,大部分體檢還是集中于幾百塊錢的中等價位套餐。”他説,國內體檢行業的共同野心,就是讓體檢能夠納入到醫保範圍。
韓小紅的計劃就是要把自己的商業進一步做大。她已經不滿足於現有的體檢模式,“幾百塊錢的體檢只能檢查慢性病與晚期癌症,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我都不好意思説我是做大眾體檢的。如果要真正實現‘健康管理’的理念,就需要做深度體檢。”
韓小紅所指的深度體檢,就是價格在1萬元以上的高端體檢。在慈銘總部,設有一家奧亞醫院,這裡除了可以做常規的體檢項目,還能做無痛胃腸鏡、核磁共振CT、經顱多普勒、PET/CT等更加複雜的檢查。在體檢之後,還可以享受營養調節、中醫、美容、抗衰老等各種後期調理項目。
國內另一家商業體檢機構愛康國賓的掌門人張黎剛看好其所在的行業。他對媒體表示,“目前中國14億人口中只有3億人每年接受體檢,預防醫學領域滲透率僅為19%,而日本是72%;另一方面,私營醫療行業近年來以30%的速度增長,未來幾年仍將保持這個速度,所以增長潛力巨大。”
作為國內商業體檢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者,美年大體檢機構總裁俞熔提出的商業理念是:未來,醫院不再是用戶的“入口”,而體檢機構才是。只要抓住這一入口,就有機會成為整個醫療健康産業的“百度”。
“顛覆性的意見”
作為一名醫生,吳海雲説,他自己從不接受那種成套包裝的體檢,只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每隔幾年檢查一些具體項目。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他表示,“世界上幾乎沒有第二個國家,體檢行業如此紅火,如此花樣繁多。‘中國式體檢’,可謂一朵奇葩。”
吳海雲有一位朋友,是國際上大名鼎鼎的美國梅奧診所的一位預防心臟病學專家。在聽説中國體檢機構提供的各種各樣的“套餐”後,感到困惑不解。這位心臟病學專家介紹説,在梅奧診所內,也有個由內科學教授負責的診室,專門提供“貴賓體檢”服務。前來接受體檢服務的顧客中,很多是世界各國的王公貴族、億萬富豪。但實際上,服務的內容主要是由醫生詳細詢問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做視、觸、叩、聽檢查,輔以一些必要的化驗、超聲波或X線檢查等。這種“貴賓體檢”的平均費用,每次大概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間,其中大部分是醫生的服務費。
儘管如此,這樣的“貴賓體檢”(在美國被稱為“executive physicals”,即高管體檢),在國外還是遭到了質疑和爭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就曾專門刊文,指名道姓地批評梅奧的這種“高管體檢”是一種“糟糕的醫療”——“昂貴、無效率、不公平”。
相比之下,商業體檢行業在中國擴張式發展的過程中,則一直缺乏專業的論證和規範。吳海雲説:我們大量的保健經費都被投入到了這些其他國家並不推薦進行的篩查當中——這些檢查有的不具備證據支援,有的則具有極差的投入/産出比。
吳海雲的説法,在另一個重要的場合得到了支援。今年5月24日,在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韓啟德作了一場題為《對疾病危險因素控制和疾病篩查的思考》的報告。這位著名的病理生理學家在開始報告之前就“警告”與會者,這個報告將涉及一些“顛覆性的意見”。
韓啟德以高血壓、糖尿病前期、骨質疏鬆舉例説,當前針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實際結果是,極少有個人因採取措施而受益,絕大部分干預沒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的健康反而因此受到損傷。
他以美國一項研究為例:這項研究涉及7.6萬例病人,55歲~74歲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測一次PSA(前列腺癌的一種篩查方法),一半人不做檢查,結果怎麼樣呢?篩查組發現前列腺癌每1萬人中有108人,對照組只有97人,前者增加了12%,也就是説PSA篩查以後發現的病人增加了。但是13年以後,結果是,這兩組(篩查的和不篩查的),死於前列腺癌的人沒有任何差別。
韓啟德接下來又舉了一個肺癌的例子:美國做了45萬人的研究,對各種篩查辦法和不篩查者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每年做兩次以上高頻度的X胸片檢查,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如果把做胸片再加做痰細胞檢查的人和單獨做胸片檢查的人進行比較,死亡率似乎降低,但是沒有顯著性差別。
對於體檢是否獲益,國際上對大規模的人群進行過分析。聖西睿智也在其部落格中寫道:2012年,一份考克蘭(國際權威的循證醫學資料庫)薈萃分析對超過18萬人的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者們在被試者參與體檢後的10年內對其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他們的死亡率、癌症或心臟病發病率並沒有顯著降低。美國普通內科學會也提醒醫生,“不要對無症狀的成年人進行常規的普通體檢……沒有特別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體檢,在減少發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方面並沒有顯著作用,並且不必要的檢查還引發了潛在危害。”
對於以上結果,韓啟德解釋説,“(對於)小概率(的疾病風險,如果)要干預,效果絕對是很小的,但是要落實到個人的話,誰也不能確定自己是在1%(有病的)的人裏面,還是在99%(沒病的)的人裏面。”讓韓啟德擔憂的是,這是公眾所不了解的,尤其這種情況在疾病篩查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
誰來規範體檢
吳海雲説,從保健的角度而言, 很多人的確應當定期體檢。對於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定期檢查是監測病情進展, 觀察治療效果的必要措施。例如高血壓病人, 應定期測量血壓, 還應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定期做尿液化驗, 以早期發現高血壓引起的心臟或腎臟損害。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至少每半年應該做一次肝功能檢查。
另外, 從事某些特殊職業的人, 應定期做一些特定的檢查。例如,工作中經常接觸粉塵的人, 應定期做胸部X 線攝片檢查。而對於一般健康人群, 體檢的一個重要目的, 是為了和醫生做個交流,讓醫生就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體育鍛鍊、是否服保健品等方面進行一些指導。
1861年, 英國醫生Horace Dobell提倡大家每年做一次體檢, 其主要目的就在於此。在很多西方國家, 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 他們認為, 體檢最重要的作用, 是密切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同時,醫生還會提供個人發病的風險因素, 從而使這種指導更具體一些。體檢的另外一個目的, 是希望早期發現一些重要的疾病, 如癌症, 從而能早期得到治療, 醫學上稱作疾病的“篩查”。但在這一點上,專家們一直存在著爭議。
吳海雲説,當然,定期做一些必要的檢查也可能會有些好處。但檢查的項目應當有所選擇,並不是越多越好。特別值得提醒的是, 體檢是有代價的, 這個代價並不僅僅是經濟代價。一項檢查可能會出現所謂“假陽性”,也就是將本來沒有某病的人, 診斷出某種病來, 引起焦慮和進一步的檢查。還有些檢查, 如X線攝片和CT檢查,可能會對身體有一定的危害。體檢的另一個代價,是“虛假的安慰”,例如,一個人吸煙很兇, 但每次做CT檢查肺部都沒什麼問題,那麼他可能會更有理由不戒煙。
聖西睿智覺得,造成這種中國式體檢的根源在於,中國一直沒有建立初級保健制度,也沒有這樣的社會文化。在美國,家庭醫生可以常年為整個家庭提供醫療服務,跟蹤他們的疾病風險因素,並在適當的時候建議他們進行合理的篩查測試。但中國人沒有家庭醫生,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到私立或公立體檢中心去做體檢。
鋻於中國的這種情況,吳海雲承認,體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以部分地替代家庭醫生的角色。但是,這個替代,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
檢查什麼項目?由誰來決定?對這個問題,聖西睿智向《中國新聞週刊》記者介紹説,美國有一個成立於1984年的預防醫學特別工作組,這是一個由全國預防醫學與循證醫學的專家志願組成的獨立組織。美國醫生們需要參照政府提供的體檢項目清單,來確定誰需要做什麼檢查。而這個清單,就是由這個預防醫學特別工作組制定的,以保證所有檢查項目都建立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之上。在英國,也有類似的制度。因而,聖西睿智特別希望中國也能有這樣的措施,來保證體檢項目的科學性,而不是由商業體檢機構自己設計“套餐”。
哈爾濱市兒童醫院醫生、科普作家李清晨説,他自己及其親屬從來不考慮去商業體檢機構做體檢。“商業性體檢機構裏的醫生,他們有能力判定一些稍微複雜一點兒的情況嗎?那些在網上很活躍的商業體檢機構,主要目的還是千方百計讓顧客掏錢。即使是大型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雖然號稱是非營利性的,也都在按照商業模式運作。過度商業化的體檢無法做到個性化的定制體檢方案。此外,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體檢機構,在觀念上能不能跟得上最新的醫學證據並與之相符合,也值得懷疑。”
健康體檢套餐制定和實施中的確存在諸多問題。山東大學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張成琪認為,體檢醫生與受檢人群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必然會導致體檢服務的誘導需求。許多醫院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體檢套餐, 然而由於相關專業知識的缺乏, 受檢對象對這些體檢項目或者體檢套餐, 無從選擇。
實際上,2014年5月,由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組織全國近百位專家研討編寫的《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公佈。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任委員武留信表示:“該《共識》明確了必選和可選的體檢項目,希望能解決目前體檢行業面臨的基本項目不統一、服務內容不規範及公眾不知如何選擇等問題。”
11月23日,在第八屆中國健康服務業大會上,武留信對《中國新聞週刊》記者表示,這是一份學術共識,沒有約束力。但是該共識是國家標準的“前奏”。他們已經給國家衛計委提了建議,明年要搞具體的操作指南。
在吳海雲看來,究竟要不要做體檢,個人有自己做選擇的自由。但中國的問題是,管理部門、商人與醫療界已經聯起手來,耗費大量資源,將體檢包裝成了一個令外行人看來無懈可擊的商業陷阱。
中國社區健康聯盟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鮑勇承認,“目前的商業體檢還沒有進入到良性迴圈模式,存在商業化的過度包裝。它是以經濟為中心,沒有以健康為中心,這就是一個問題。過度體檢拼命查,拼命增加病種。”
可是,韓小紅並不在意這些,她説,她和丈夫胡波現在每年都要在自己公司做“無數次”的體檢。在面對過度體檢的質疑時,她用清脆響亮的聲音反詰:“體檢過度有什麼不好呢?我們要鼓勵過度體檢,我自己就是過度體檢者,而且受益於過度體檢。”
然而,作為國內最德高望重的醫學家,韓啟德説,有一個研究表明,除去老年人,做不做健康體檢,對死亡率並沒有影響。“但現實是,幾乎所有的民眾,不管做出什麼檢查結果都會鼓勵他進一步去檢查,再加上現在的醫患關係,更要查了。”
“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為它的衰落,而是因為它的昌盛;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何時為止。”韓啟德在今年的中國科協年會上説,“在宗教強盛,科學幼弱的時代,人們把魔法信為醫學;在科學強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們把醫學誤當作魔法。”
未來五年內,美年大健康將在現有體檢、健康管理和中醫養生的基礎上,植入中醫治未病、女性保健、特色診療、康復理療和就醫保障等增值服務。俞熔表示,“尤其是在一些三線城市,隨著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健康觀念的提升,市場反應超出我們的預期。”
在慈銘等一批民營體檢機構培育出中國體檢市場的同時,醫療界和公立醫院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就連實力強大的北京協和醫院和301醫院都有自己的體檢中心,分別稱為“健康醫學部”和“健康管理研究院”。
2007年7月,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正式成立。然而,作為“健康管理”理念在國內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即301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吳海雲現在卻開始反感商業體檢行業對健康管理概念的濫用。“健康管理,原本意味著干預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但在中國卻走了樣。體檢,成了它唯一的具體化實踐。”
2014年11月21日~23日,第八屆中國健康服務業大會暨中華醫學會第六次全國健康管理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參會者主要就是全國各級醫院體檢科的人員、各類體檢機構的經營管理者和體檢設備供應商。幾家民營商業體檢機構作為論壇的承辦者參會,其中包括一家叫做“聖康達”的健康管理諮詢公司。
聖康達在其網站上宣佈,他們“在全國擁有14家以部隊三甲醫院為基地的健康體檢中心,年服務客戶逾100萬人次……”然而,當被問及這種民營體檢機構與部隊醫院的合作模式時,北京聖康達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燕晴卻對此諱莫如深。位於北京的二炮總醫院就是聖康達的合作單位。記者在現場看到,它們的體檢服務頗有軍隊特色,前臺的一側置放了一塊指示牌:“女首長檢查區”。
除了大醫院之外,像北京城建集團牡丹園門診部這樣的二級社區醫院,也成立了體檢中心,價格從180元到上千元不等。它們的廣告單上列出了30多家合作夥伴,其中包括地鐵公司、中鐵十六局、溫特萊酒店、望京科技園等機構。
由於可以利用醫院的現有設備,再加上現成的品牌效應,體檢業務成了公立醫院手到擒來的一塊肥肉。曾經有人統計,體檢行業的利潤率至少能達到20%。體檢和藥品、診療並列,目前已經成為醫院收入來源的三大支柱之一。
與單純做體檢的民營機構不同,對於公立醫院來説,體檢還能帶來額外的收入:在體檢中發現健康問題的“顧客”,可以順便轉換成醫院的“病人”。廣東省人民醫院體檢中心主任袁向東算了一筆賬:“如果查出疾病的這10%都去了門診,其中還有1%~2%的人住院,那麼(每年的)間接效益就有五六千萬元。”
中國式體檢
在接受體檢的過程中,來自美國的醫生聖西睿智見識了中國體檢機構裏各種自創的花樣和過度檢查。而更令他感到不安的是,在他接受體檢兩個小時的過程裏,沒有任何醫生詢問他的病史,哪怕是一次。“沒人問我現在服用什麼藥物、當前的健康問題、過敏史、家庭病史,或者手術史。甚至沒人掏出過聽診器聽聽我的心臟和肺部情況,也從沒有醫生檢查我的皮膚上是否有可疑的痣,或者觸摸我的腹部,看看是否有硬塊。”
這讓聖西睿智十分擔憂。作為一名醫生,他明白,80%~90%的診斷都是通過病史和身體體徵做出的,各種檢測只不過是確定或否認醫生判斷的一種手段。因此,任何百分之百依賴於儀器、化驗,而不詢問病人健康歷史的機構,都無法提供有效的和高效率的健康服務。
在所有的檢查儀器中,令聖西睿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項叫做“熱代謝檢測”的體檢項目。檢查的方式,是他幾乎全裸地在一個紅外溫度測試儀前站上30秒。接著,儀器上出現一些熱圖像,用不同的顏色區分身體各個部位,借此解讀他身體的異常信號。
聖西睿智説,這種所謂的身體檢查,是他在美國的醫院裏聞所未聞的。
根據對中文學術論文網站“中國知網”進行的檢索,記者發現,這項技術主要用作軍事偵察,1950年代被人首次用於醫療領域。截至目前,這一技術仍多被用於實驗室研究。然而,就是這樣一種設備,卻在中國發揚光大,成為很多體檢中心的“標配”。在慈銘的體檢套餐裏,只有價格超過5000元的F類以上的套餐才有此項目。對此,吳海雲説,這種“醫用紅外熱像儀”根本就是中國人的“發明”,完全不是醫院的常規診斷手段。
在網上搜“醫用紅外熱像儀”,有很多公司都在銷售這款産品。但記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英文簡稱SFDA)的網站上查詢發現,通過SFDA註冊的紅外熱像儀只有一家,由武漢邁迪克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産品的使用範圍也只是“對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臀、腿軟組織損傷和炎症提供輔助診斷”。
然而,在武漢邁迪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的網站上,對醫用紅外熱像儀功能的描述卻包括:亞健康人群的健康評估與早期干預;腫瘤的早期預警;神經疾病的診斷提示與療效評價;皮膚疾病的研究與診斷提示;燒傷及凍傷面積與深度的測定;斷指(趾)再植、植皮療效的監測及評價;頭痛、神經痛、關節疼痛、頸肩腰腿痛、肢痛症等各類軟組織損傷的診斷提示及療效評價;中醫診斷可視化、客觀化、數據化,等等看似無所不包的內容。
“生物體微弱磁場測定分析儀”聽起來比紅外熱像儀更神奇。在慈銘體檢中心,記者見到了這款設備:只需將手掌放在一個不停轉動、像光碟一樣的平面上,電腦那頭就能讀出被檢人亞健康的狀況。醫生解釋説,這台儀器又簡稱為“量子監測儀”,並指著檢查結果對記者説,“你的亞健康指數是70,正常上限是60。你稍微偏高,是亞健康,要注意休息,別熬夜。”
然而,在嚴肅的科學論文檢索網站上卻難覓“量子檢測儀”的蹤影。在普通網上隨便搜一下,有關“量子檢測儀”的解釋則有一種強烈的山寨氣息:“根據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將人體臟腑在身體發射區上的穴位和手腕部脈搏信號和血信號變換成對應的生物電數據,並將此數據與電腦海量數據庫中的正常值加以對比,進而確定被測者身體正常與否。”
有一項叫做“碳13呼氣試驗檢測胃幽門螺桿菌”的檢查,是如今各大體檢機構都在重點推廣的檢查項目。根據慈銘體檢雍和宮分院院長莫金銳的解釋,做這項檢查的人,需要對著一根試管吹氣,然後吃下一種對人體無副作用的藥,再對著第二根試管吹氣。檢驗人員對這兩管氣體進行化驗,比照前後呼出的氣體中碳13含量的高低,就可以知道你有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
醫學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可導致胃潰瘍、胃炎,並與胃癌有密切關係。因此,以幽門螺桿菌來判斷胃部健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是,吳海雲話鋒一轉,健康人也能攜帶幽門螺桿菌,檢查結果為陽性並不意味著就有病,但常常有人因此就慌著去買抗生素吃,這樣反而容易造成人體的抗藥性。
實際上,2012年,某公司組織員工到深圳慈銘健康體檢管理公司進行體檢。結果顯示,八成以上員工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這樣的檢測結果在公司內部引起了恐慌。但是當這些“病患”在多家醫院復檢後卻發現,僅1人染此細菌。該公司隨後對慈銘提出質疑並要求賠償。
在商業體檢中心“一條龍”格局的體檢程式中,中醫把脈常常被安排成最後的壓軸戲。與老中醫面對面接受望聞問切,也為中國式體檢過程中冷冰冰的機器陣列增添了一點兒人性化的服務。
北京的周女士和好友去年相約一起去某商業體檢中心做體檢,看到功能表上的最後一項是中醫,對此頗有期待,希望醫生可以給一些具體的調理建議。然而,兩人做完體檢後相互一問卻發現,房間裏的那位退休老太太跟她們説了一模一樣的話:亞健康,別熬夜,多吃水果、蔬菜。“當時我們都挺失望的,覺得這項檢查好像沒什麼用,白花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