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北京鼓勵開辦社區私人診所 醫生患者都不買賬

  • 發佈時間:2015-04-30 10:13:26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朱苑楨

  近日,北京市衛計委在工作會議上表態,鼓勵有條件的醫生在社區開辦私人診所。從“允許”到“鼓勵”,這項政策在近兩年內多次被提出,且放行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社區中,這樣的診所卻鮮有耳聞。

  患者對在職醫生開診所是否買賬?他們在社區究竟需要怎樣的醫療服務?醫生又有哪些顧慮?看似惠醫惠民的政策,為何難以落地?

  患者:“真想辦實事,不如多請大醫院醫生到社區醫院坐診”

  下午三點,位於東四環內一條無名小巷中的朝陽區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陸續有人進進出出。這裡的門診雖不像大醫院那般人頭攢動,卻也算得上絡繹不絕。

  82歲的張老太太把塞滿藥盒的帆布包挎在肩上,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走出來。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她幾乎每週都要來一次,“多了不給開,老得過來。”

  聽説政策上鼓勵大醫院的在職醫生到社區開私人診所,張老太太眉頭一緊,搖了搖頭,“趁早別開。説是大醫院的醫生開,可誰知道會不會開著開著就從外面雇些沒資歷的人來,賣些烏七八糟不合格的藥。萬一齣了事,連個討公道的地兒都不好找,最後遭殃的還是老百姓。要我説,現在醫院已經不少了,抓好了就行。”

  在她看來,“公家”辦的社區醫院更讓人放心,“要真想辦實事兒,不如多請大醫院的醫生到社區醫院坐診,就像一樓牌子上介紹的那些,知根知底,看著踏實,既能提高社區醫院的水準,又省得我們去大醫院排隊掛號。”

  張老太太所説的“牌子”,正是大廳兩側依次排開的近十塊展板,上面逐一列出了出診專家的資訊。其中,既有從朝陽醫院、安貞醫院退休的兒科、皮膚科、內科專家,也有來自中日友好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參加“中醫藥專家走訪基層暨學術經驗繼承工程”項目的在職醫生。

  同樣是定期來開藥的林女士也對私人診所心存疑慮,“關鍵還是醫生的真假。來社區醫院坐診的專家我相信是真的,可要是外面私人開的,沒準兒是打著專家旗號開黑診所呢!”平日裏看病,林女士從未考慮過“私人”性質的醫療機構,“連私立醫院都不去,更別説診所了。”

  “社區醫院的藥都不全,診所豈不是更難解決?”

  家住馬路對面的夏老爺子很少來社區醫院看病,“感覺今兒腰有點不舒服,臨時過來開點膏藥,再不行還得去大醫院。”

  儘管來回折騰不容易,但夏老爺子也不贊成在職醫生到社區開診所,“頂不了事兒。像我這樣歲數大了的,渾身都是病,去趟大醫院都得同時挂內分泌科、腎內科、心內科、骨科和泌尿外科。大醫院裏基本都是專科醫生,一科管一樣,這要是開起診所來,得多少個才夠看的!更何況,專科醫生往往要配合檢查結果下診斷,診所哪兒來那麼多設備?”

  讓夏老爺子頭疼的還有開藥的事兒。“我這30年的高血壓,之前在小醫院看了好多年非但沒看好,還弄成了腎損傷,好在後來去了北京醫院,對症下藥給穩定住了。可這藥在社區醫院根本開不出來,不然我何苦跑那麼大老遠過去?”夏老爺子琢磨著,“社區醫院的藥都不全,診所豈不是更難解決?就算看了病,拿不到藥也是白費功夫。好些個進口處方藥,在藥店都買不到,難不成再去大醫院開?”

  醫生:“精力上完全不可能應付得過來”

  早在兩年前,中日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王晏美就在自己的微網志上轉發過“鼓勵醫師開辦個人診所”的消息,面對網友在評論中的“慫恿”,他並未表態。如今,王晏美更加明確地知道,“開診所實現起來還很遙遠,就算真要開,也得是等退休以後。”

  擺在王晏美眼前最大的難關是精力。作為外科醫生,他每週要做將近30台手術,相當於每個工作日都有五六台。同時,還要兼顧出門診、教學任務和科研項目,“一天到晚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

  每週五上午,王晏美還要到醫聯體成員單位之一——亞運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診。“鼓勵大醫院的醫生到社區多點執業,從大方向上來説肯定是對的。現在老百姓之所以都到大醫院,主要還是因為對社區醫療水準不夠信任。如果能讓大醫院的醫生真正流動起來,下沉到基層,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夠起到帶動作用。”

  不過,對於在本單位工作量常常已經超負荷的他來説,哪怕是擠出半天時間,已然相當吃力。“如果是去社區開私人診所,就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付出,還要考慮審批手續、房屋租賃和經營管理,精力上完全不可能應付得過來。”王晏美相信,自己並非個例,“我在醫院還從來沒有聽過哪個醫生説要開診所,即便之前有牙醫出去開,也是辭職以後單幹。從醫院的角度來看,恐怕也不會鼓勵醫生在職的情況下這麼做,畢竟難免會影響在本單位的工作。”

  相比之下,王晏美覺得還是“跟現有的社區醫院合作”來得更現實一些。“社區醫院在北京已經分佈得非常廣泛,並且在醫保報銷、藥品管理上有著相對成熟的基礎,過去出診的醫生不需要牽扯太多精力,有其他方面的顧慮。”王晏美也表示,鼓勵大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固然是好政策,但也要有更多配套措施跟上,比如,如何給大醫院醫生支援,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何破解社區醫院收支兩條線造成其引進專家動力不足的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