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廉價藥上游漲下游限 企業因價格倒挂中標不供貨

  • 發佈時間:2015-01-06 09:35:3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金喆  責任編輯:孔彬彬

  近日,武漢市數家醫院免皮試破傷風針庫存告急的消息,再次把廉價藥品價格倒挂的問題凸現出來。

  一位不願具名的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對記者透露,“價格倒挂是醫院不進貨的真實原因,國家對藥品限價,醫院就沒有空間了。”

  另一方面,有藥企相關人士稱,各省藥品招標仍是低價中標傾向,由於大企業生産標準嚴格、成本高,一些小企業往往能以低價中標,而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單件虧損幅度太大就會出現斷供。

  價格倒挂 廉價藥消失

  實際上,過去10年間,3元多一支的西地蘭、幾毛錢的維生素D和許多便宜的經典藥品已經在市場上消失,其癥結大多是由於限價。截至2014年初,國家發改委已針對不同品類的藥品進行了3輪共31次降價,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藥價虛高的問題,但也把一些低價藥品淘汰出局。

  2010年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戴秀英等曾在提案中援引一組調查數據,大醫院廉價藥短缺情況嚴重,短缺藥品數量高達342種。

  “這些藥短缺的原因就是價格便宜,企業沒錢賺。”在一線藥企長期從事醫藥生産技術監控的胡群(化名)表示,當前大部分藥品成本上漲幅度較大,尤其是中藥材價格波動大,而部分企業基本藥物集中招標採購中標價格卻在下降,使這些産品在正常生産工藝和條件下無法保持收支平衡,企業索性放棄生産廉價藥品。

  “現在各省的招標模式都有低價中標傾向,對大企業而言,與其虧本不如不投標,沒有需求也就不生産。”胡群分析稱,由於大企業生産標準嚴格、成本高,一些小企業往往能以低價中標,有時中標價格甚至比大企業的成本價還低。而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如果單件虧損幅度太大之後就會出現斷供。

  這一説法也得到國內一家大型上市藥企董秘的證實。他表示,在往年的基藥招標中,一些中標産品的報價比公司的生産成本還要低。除了廠家不願生産,醫院更不願採購低價藥用來做虧本的買賣。前述資深人士表示,由於長期限制低價藥的最高零售價,醫院虧本後便不再採購低價藥,而選擇一些不受管制的高價品種取代。

  重回藥房任重道遠

  2014年出爐的一份低價藥清單,仿佛為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2014年5月,低價藥政策出臺,國家清單中530個品種、1154種劑型都被取消了最高零售價,代之以“西藥不超過3元,中成藥不超過5元”的日均費用標準。根據公開的清單,被取消限價的藥品包括紅黴素、盤尼西林、阿莫西林、慶大黴素、乙酰螺旋黴素等常用、廉價的藥品。

  一些手握大量廉價藥批文的制藥企業歡欣鼓舞,接連宣佈將盤活這些産品。但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由於藥品集中採購和藥品加成的政策尚未改變,到目前為止,無論是藥品供應還是終端銷售,都基本保持原樣。

  一企業政策研究部門負責人指出,以前賣2元左右的藥品最初的實際成本只有0.3元~0.5元,經過多輪招標和比價,藥品價格不斷被拉低。低價藥需求量大,走量快,但在藥品加成的大環境下,低價藥的價格優勢很難凸顯,其15%的加成比重比高價藥少,醫院和零售渠道都不願割捨高價藥可觀的利潤空間。

  “現在藥價放開的政策還沒出臺,只要有管控,低價藥的市場就很難復燃。”前述資深人士感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