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點執業備案制遇基層衛生局“抵制”
- 發佈時間:2014-09-28 09:29:27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孔彬彬
從今年8月1日起,北京市實施新的《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的最大突破在於,醫生多點執業不再需要經過原單位批准,而是到市衛計委“備案”,這使醫生的流動可以有機會打破原來公立醫院體制的束縛。
北京市的多點執業“備案制”政策被認為走在全國各省、直轄市前面,受到醫生和民營醫院的普遍歡迎。但是,有民營醫院在辦理過程中反映,這一政策在基層部門執行中仍然有不同的解釋,最終很難繞開原醫療機構批准這道檻,外表亮麗的政策執行起來等於“一紙空文”。
業內人士表示,醫改的攻堅戰牽涉到人事制度改革,讓醫生資源自由流動的前提是讓醫生成為自由執業者,而現行多點執業政策只是一種過渡,最終將被淘汰。
多點執業仍需原單位公章
“遞交申請材料時我才知道,醫生申請多點執業的材料仍然需要加蓋原單位公章,如果原單位不同意蓋,材料不會被受理。”北京一家民營醫院的醫務處主任韓玲玲(化名)質疑,“這不是還和原來一樣,北京剛剛實行的多點執業備案制政策豈不是成了廢紙?”
韓玲玲所在的民營醫院位於北京大興區,因為急需有經驗的醫生,醫院擬聘任一位中醫醫生,根據北京市對於多點執業的政策,她整理好了材料,在大興區行政大廳內卻被區衛生局的工作人員退回,理由是材料上缺乏醫生原工作單位的公章。
大興區衛生局工作人員解釋,根據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該局為北京市衛計委下屬單位)的有關規定,擬聘用中醫科醫生進行多點執業的醫療機構必須填寫《多點執業工作任務表》,而在該表“主執業地點”一欄,除必須填寫“周門診次數”“周門診時間”“周病房次數”“周病房時間”內容外,還必須加蓋主執業醫療機構公章。
不僅如此,工作人員還交給她一張“北京市中醫類別醫師主執業機構同意新增執業地點證明”,該證明必須由主執業機構法人簽字並加蓋公章。
根據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9月5日下發給醫院的有關規定,醫生申請多點執業,必須填寫“北京市中醫類別醫師多點執業註冊申請審核表”“多點執業工作任務表”“北京地區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多點執業申請備案表”等表格,但是並沒有要求填寫“北京市中醫類別醫師主執業機構同意新增執業地點證明”。
對此,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醫改處一位姓林的工作人員表示,市裏下發的文件並沒有包含“北京市中醫類別醫師主執業機構同意新增執業地點證明”,但是,辦理多點執業由各區相關部門辦理,因此怎樣辦理還是要視各區具體規定來執行。
“不同區縣規定可能不同,有的區縣可能不需要在工作任務表上加蓋原單位公章。”林女士解釋。
在如何解釋該政策上,大興區中醫藥管理局醫政處的一位人士表示,醫生多點執業仍必須徵得原單位同意,這和新頒布的《辦法》並不衝突。“批准和同意是兩回事,文件規定可以不經原單位批准但是沒説不經過原單位同意,而原單位同意就需要蓋章。”
聘用退休醫生反而更難
在韓玲玲看來,新的多點執業政策執行以後,原來比較容易聘用的退休醫生現在聘用起來卻變得更難。
據行業內人士介紹,2011年以前,北京市衛生部門對醫療專家到別的醫療機構出診管理並不很嚴,但是從2010年年底出臺多點執業的新規定以後,對專家出診的管理反而嚴格起來。
2010年12月,《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實施,規定醫生可以多點執業,為醫生“走穴”現象正名。根據規定,符合條件的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執業醫師經註冊,可在北京市行政區域內2至3個醫療機構依法開展診療活動。
而今年8月1日實施的新修改的《辦法》,則進一步放寬了對醫生多點執業的限制,不僅規定醫師申請多點執業不再需要本單位出具“同意書”,而且規定多點執業的地點數量不設上限,醫療機構的法人、負責人等管理人員也可以多點執業。
截至今年5月,北京市衛計委公佈已經有1993名醫生獲准進行了多點執業。不過,官方公佈的多點執業醫生數量受到民營醫療機構的質疑,多家大醫院在自己組建的醫療聯盟內所進行的多點執業被醫療界認為是“做樣子”。
“關鍵是對醫療責任險的規定,讓離退休醫生到其他醫療機構出診變得更困難。”韓玲玲介紹。
根據2010年12月推出、2011年3月執行的《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第六條第8款的規定,“申請多點執業的醫生必須出具醫療責任保險憑證”。
“這條規定從2011年開始執行,但是,對於已經離退休的醫生,其原來所在的公立醫院往往不再上醫療責任保險,而衛生主管部門卻可以以申請人沒有醫療責任保險憑證為由不批准其多點執業。”韓玲玲進一步解釋。
據保險界人士介紹,醫療責任險與醫保有掛鉤,對第一執業地點執業的醫師或按照看一個門診病人提取0.15元,做一台手術提取15元的比例收取費用,一位醫師每年收費或在200多元到四五百元不等。
據了解,對北京新的多點執業政策,各區在對待醫療責任險方面政策不一。有的區縣規定,只要新增的執業醫療機構出具醫療責任險憑證即可,而有的區縣卻規定,原來的醫療機構也必須出具醫療責任險,正是後者導致了離退休醫生無法順利開展多點執業。
醫生需要自由執業而非多點執業
北京的政策已經是國內在多點執業問題上尺度邁得最大的,而依然問題重重。
“市場需要醫生資源流動起來的願望非常迫切,這導致了北京多點執業新政策的出臺,但是這一政策必然和原來的利益方發生摩擦,遭到各種明裏暗裏的抵制非常正常。”一位業內人士評論。
“公立醫院培養一個醫生那麼多年,醫院院長怎麼會情願讓一個優秀的醫生去為別人服務,換做民營醫院的院長,也不會願意。”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分析,他表示,作為醫院的控制者,地方衛生局也是現在醫療資源的既得利益者,很多衛生局官員都是來自大型公立醫院,他們也不願意醫生自由謀職。
莊一強分析認為,造成醫生難以自由流動的關鍵還是體制。一方面,在現行制度下,醫生完全挂靠在第一執業機構,第一執業機構負責醫生的“吃、喝、拉、撒、睡”,還要心甘情願讓醫生自己賺錢,顯然不合情理。而另一方面,對於醫生來説,原單位支配了自己的工資、保險、職稱和人事檔案,又怎麼敢違反原單位的意願。
“要讓醫生成為自由執業者,成為‘社會人’而不是‘組織人’,醫改才能有希望,而實現這一目的有兩個前提。”莊一強表示,第一個前提是醫院要去行政化,通俗説,取消行政級別,院長就是管理醫院,不用政府任命,不再設什麼處長、科長;第二個前提是改革醫院人事制度,取消國家編制,對醫生“定崗”而不是“定編”。
廣東省衛生廳巡視員廖新波表示,多點執業的政策遠非完成時,而是正在進行時。而中央對醫改的文件也明確指出,對醫生的管理要從人員管理過渡到崗位管理,要最終讓醫生成為社會人。
“我認為醫生最終會成為自由執業者,現在的多點執業政策是過渡政策,最終會被淘汰。”廖新波最後下了如是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