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國産設備遭力挺 外資設備或成反壟斷下一目標?

  • 發佈時間:2014-08-21 09:18:54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封媛媛

  在國家衛計委和工信部日前聯合召開的推進國産醫療設備發展應用會議上,工信部部長苗圩稱,為推動國産醫療設備産業發展,將建立主動使用國産醫療設備激勵機制;無獨有偶,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也表示,將重點推動三甲醫院應用國産醫療設備。

  在國家衛計委和工信部日前聯合召開的推進國産醫療設備發展應用會議上,工信部部長苗圩稱,為推動國産醫療設備産業發展,將建立主動使用國産醫療設備激勵機制;無獨有偶,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也表示,將重點推動三甲醫院應用國産醫療設備。

  兩部委一把手力挺國産醫療設備的背後,是我國醫療器械目前行業極度分散、産品技術水準低端的窘狀。南都記者了解獲悉,目前我國醫療器械絕大多數被外國品牌佔據,通用電氣、飛利浦和西門子三家企業佔據了大部分的高端市場,保守估計已超過70%的份額,佔據壟斷位置。從去年開始,“下一個反壟斷調查的目標可能是外資醫療器械企業”的傳言就開始流傳。為此,外資醫療器械加速中國化的進程,紛紛與本土企業合資;與此同時,國內企業則在醫療設備的某些細分領域開始崛起,甚至走上海外並購之路。

  外資設備獨步市場

  李斌還表示,推動國産醫療設備發展應用,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降低醫療成本的迫切要求。醫療設備産業是健康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産業鏈長,拉動經濟和吸納就業的作用非常顯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600多億元,加強衛生計生服務體系建設,醫療設備需求和市場不斷擴大,國産醫療設備企業要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做大做強。

  有接近衛計委的消息人士對南都記者透露,“目前進口的醫療設備,例如X射線機、CT與核磁共振這些,價格至少是國産同類産品的三到五倍,醫院本身也有經營壓力,高昂的設備採購費用最終通過檢查費轉嫁到了患者身上,現在控費的重點除了藥費,還有檢查費,通過鼓勵醫院多采購國産的設備,相當於在源頭上控住檢查費的攀升。”

  南都記者調查獲悉,在中國,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核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以及60%的睡眠圖儀市場被跨國品牌所佔據;業內公認的另一個數據是,GE(通用電器)、西門子和飛利浦三大醫療設備外企所佔的市場份額就超過70%.另有某三甲醫院副院長對南都記者透露,現在很多規模小一點的醫院,即使國産設備使用良好,但為了證明實力及裝點門面,也會採購幾臺進口的醫療設備。

  有國內某醫療設備企業負責銷售的主管對南都記者表示,進口器械之所以昂貴,除了企業本身成本比較高之外,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的醫生有崇洋心理,認為國産始終不如進口;第二,一些大型海外企業品牌知名度很高;第三,公立醫院是財政撥款,即使一些進口設備價格昂貴,也會購買,而有些外企的定價策略剛好針對這一點。

  醫改刺激醫療市場

  此外,中國自2009年開始的新一輪醫改最直接地刺激了醫療設備市場的快速增長,衛生部規財司數據顯示,我國2000余所縣醫院裝備配置平均缺口30%,其中包括全國2000多所縣醫院、5000多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和240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3萬~5萬所村衛生室的醫療設備建設,市場想像空間巨大。而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代表的基層市場,正是中國政府最新一輪持續投入超過1100億元的新醫改重點傾斜的方向,而此前一直專注于大城市大醫院的外企也開始覬覦這一塊市場。

  2009年5月,G E全球啟動“健康創想”戰略,宣佈將在未來6年內投資30億美元,用於開發100種能夠增加醫療覆蓋率、提高品質並降低成本的新産品。中國區計劃中包括了將專門面向中國基層市場推出全新的農村基礎醫療産品,並實現每6個月推出一款新品的目標。

  和GE同時,西門子中國內部代號為“Smart”的戰略計劃資訊也顯示,目標為推出簡單易用、維護方便、價格適當、可靠耐用和及時上市的産品,目前這些産品已經開始在基層細分市場探索。西門子中國區高層曾表示,希望Smart創新産品不局限于醫療設備,並同時擁有更多的二三線城市客戶,最終佔中國區總銷售收入的20%.

  而G E和西門子在全球的老對手荷蘭飛利浦已經在瀋陽與國內醫療器械龍頭東軟醫療建立了合資企業,生産中低端X光機、核磁共振、超聲儀,滿足中低端市場需求,專攻其擅長的超聲等領域。

  扶持落地瞄準目標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醫療設備企業經過發展,也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大概十年前,國産醫療設備還主要以一些小型、技術含量較低的産品為主,而目前常規醫療設備均已實現了國産化,一些高端醫療設備研發生産也取得了突破。比如由我國企業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96環超清高速PET-CT,與國外同類産品相比解析度更高,使早期腫瘤的診斷更為精確,其銷售價格和維護費用比進口産品下降了近一半。目前國內也崛起了一批企業,諸如深圳邁瑞、武漢高科和東軟,在監護儀和C T機等少數細分行業上以其高質低價開始挑戰外企的強勢地位。

  例如以監護儀而著稱的深圳邁瑞,是目前中國監護儀市場中惟一能與外資品牌競爭的國內企業,甚至能夠倒逼國外同行降價50%,有數據顯示,深圳邁瑞的生命體徵監護儀已佔據49%的市場份額,而GE和飛利浦僅佔市場份額的18%和14%.而作為國內CT機行業龍頭老大的東軟,其獨立開發的螺旋CT機已能整機出口美國,其成像處理速度甚至能夠超越大部分進口同類産品。

  但是目前國內企業能對外企構成實質性挑戰的,除了少數品類以外,也只能局限于中端級別的設備;在高端設備,還是外企獨步天下,多位東軟和邁瑞等多個國內龍頭企業的相關人士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也承認這一點,他們表示,一二級醫院以及基層醫療機構才是國內設備企業的主戰場。

  本次兩部委一把手同時發聲力挺國內醫療設備企業,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是未來某些傾斜政策出臺之前的信號,也有國內某醫療設備集團的分公司老總對南都記者表示,這種扶持真正落地並且能體現效果的,估計還得是在一二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而三甲醫院尤其是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外企現在近乎壟斷的地位還很難動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