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寨卡病毒或是小頭症誘因 世衛組織將啟動專項研究

  • 發佈時間:2016-02-03 10:41:11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彭茜  責任編輯:吳起龍

  2月1日,在巴西伯南布哥州首府累西腓附近,一名婦女抱著患有小頭症的孩子在醫院等待檢查。新華社發

  距離巴西裏約奧運會開幕僅半年多時間,世界衛生組織1日將巴西密集出現的小頭症與其他神經系統病變升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寨卡病毒可能“難逃干系”。

  世衛組織將啟動專項研究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按特殊程式確定的不尋常公共衛生事件,即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衛生風險,並有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

  寨卡病毒源自非洲,通常經蚊子叮咬傳播,會引起寨卡熱,其症狀包括發熱、紅疹、頭痛、關節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膿性結膜炎等,但極少有嚴重病例發生。

  世衛組織寨卡病毒緊急委員會主席、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傳染病學專家戴維·埃曼強調説,由於寨卡病毒不會造成嚴重的臨床感染,因此目前美洲部分地區的寨卡熱疫情並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寨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可能存在關聯,這點亟須被證實。

  陳馮富珍表示,儘管尚未得到科學證實,但孕期寨卡病毒感染與小頭症存在高度可疑的因果關係。世衛組織將在兩周內啟動專項研究,力圖確認寨卡病毒與小頭症是否相關。

  美國多招應對

  世衛組織呼籲國際社會採取協調一致的應對行動。實際上,在這之前半個月中,同處美洲的美國政府已率先採取多種緊急措施,應對寨卡病毒的威脅。美國總統奧巴馬1月29日還同巴西總統羅塞夫通電話,雙方同意在寨卡疫苗研發等方面加強合作。

  1月26日,美國疾控中心又向醫務人員發佈一份有關新生兒的暫行指南,建議對母親孕期去過寨卡病毒流行地區且有小頭症或顱內鈣化的新生兒,以及母親寨卡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或不確定的新生兒進行寨卡病毒檢測。對那些在出生前可能已感染寨卡病毒的新生兒,應進行進一步的臨床評估。

  鋻於寨卡病毒在人體血液中的存在可能持續一週時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1月28日表示,正計劃暫時禁止來自寨卡病毒流行地區的人員獻血,保障美國的血液供給安全。

  美國疾控中心先後召開兩次記者會。在1月28日的記者會上,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表示,基於以前的西尼羅疫苗和登革熱疫苗,美國政府正在研製兩種針對寨卡病毒的疫苗,其中一種疫苗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臨床試驗。

  巴西:孕婦別來看奧運

  第31屆夏季奧運會定於2016年8月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屆時裏約熱內盧將成為奧運史上首個主辦奧運會的南美洲城市。巴西總統府民事辦公室主任雅克·瓦格納1日説:“孕婦面臨嚴重風險。如果不想承受這一風險,那不建議你(前來巴西觀看奧運會)。”

  至於非妊娠期和沒有懷孕打算的女性,瓦格納認為“不用害怕”。

  “成年男性,或者非妊娠期女性能在5天左右産生抗體,這病就過去了,”他説,“我認為,不是孕婦就不用害怕。”

  瓦格納説,巴西政府認可世界衛生組織對寨卡病毒的警告,這一警告令全世界關注並嚴肅對待寨卡病毒。

  中國傳播風險低

  中國國家衛計委此前表示,目前中國正處於冬春季,蚊媒密度較低,即使出現寨卡病毒輸入病例,疫情傳播擴散的可能性也低。

  世衛組織負責艾滋病、結核病、瘧疾等熱帶病事務的新任助理總幹事任明輝1日對記者強調説,寨卡病毒在中國傳播的可能性不大。

  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為熱帶地區的埃及伊蚊,這種蚊子還能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黃熱病。任明輝説,中國目前所處的季節和地理位置與寨卡病毒傳播帶不同,不過中國南方地區需要警惕,寨卡病毒的傳播帶與登革熱等疾病的傳播區域一樣,但這些疾病在中國均很少發生。

  此外,任明輝表示,消除蚊子孳生的環境是降低寨卡病毒傳播風險的關鍵,目前中國已準備著手今年春季的環境衛生工作。

  分析

  寨卡病毒“警報”為何升級

  世界衛生組織1日宣佈,巴西密集出現的新生兒小頭症病例和其他神經系統病變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些病例可能與寨卡病毒流行存在密切關係。這是繼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質炎及埃博拉疫情後,世衛組織發佈的第四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世衛組織稱,目前巴西國內共計報告4000多例小頭症疑似病例,其中確診270例。此外,美洲地區已有25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出現寨卡病毒。世衛組織官員上周指出,寨卡病毒正在美洲進行“爆炸式”傳播,預計該病毒可能在美洲感染300萬至400萬人。

  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考慮到寨卡病毒傳播方式、蚊媒的廣泛分佈、缺少疫苗及快速可靠的病毒檢測方法、新傳播國家的人群對病毒缺乏免疫力等,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受到進一步關切。但世衛組織表示暫時沒有必要發佈旅行禁令。

  儘管現代科技攻克了很多傳統疾病,但科技帶來的全球化也造成了疫情傳播的“全球化”。曾經,多數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往往被環境和生態系統中的天然屏障所限制,而隨著現代交通手段的日益便捷,世界各地人員和物資往來更加頻繁,發生於一國的突發衛生事件,會很輕易隨著各國人員的頻繁往來傳播至多國,産生“蝴蝶效應”。目前,美國和歐洲都已出現寨卡病毒的“輸入性病例”。

  《國際衛生條例(2005)》規定,為了預防或控制疾病的國際傳播,若需立即採取全球性公共衛生應對行動,世衛組織總幹事有權決定某一事件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一條例建立了全球公共衛生合作機制,增進了流行防控的國際合作與互信,確保了各國資訊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實現了對公共衛生和相關危險因素的控制。

  世衛組織一旦確定某個特定事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請求國際相關方對此突發事件作出“即時”反應。以此次寨卡病毒的流行為例,把其認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將有助於形成全球針對疫情更及時的迅速反應與合作、防控追蹤、科學研究和資金投入等。

  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是世衛組織宣佈的第一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隨著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死灰複燃,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日利亞等國呈暴發流行態勢,世衛組織于2014年5月將其定為第二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14年8月,世衛組織又宣佈在西非地區持續蔓延的埃博拉疫情構成第三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