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膠囊去哪”成謎 源於利益鏈未斷
- 發佈時間:2014-09-04 10:14:00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陳晶
如果監管只是停留于把“毒膠囊”公司關停,卻沒有追查買家,沒有將整個利益鏈條摧毀,一旦風聲過去,很容易就死灰複燃。
據報道,浙江寧海檢察院通報了一起非法生産“毒膠囊”案件。幾名不法分子從今年2月至7月非法生産“毒膠囊”,除了被現場查獲的之外,還有9000萬粒“毒膠囊”已經全部進入了流通市場。目前,警方仍在全力追查中。
兩年前,央視曝光“毒膠囊”事件,揭開了這個危害甚巨的行當。當時各地警方和監管部門嚴陣以待,關停了很多違法違規藥廠,並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可不曾想到,僅僅兩年之後“毒膠囊”案件的“續集”就開始上演,僅僅一個小窩點的産量就如此巨大,至今仍有9000萬粒“毒膠囊”流入市場,有些可能已被服用,對民眾健康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危害。
依法追究不法分子之外,當下我們更想追問的是當地相關部門的監管。從報道來看,這一次生産“毒膠囊”的並非是什麼嚴密的犯罪團夥,只是一個原藥廠的工人,用工資抵來公司生産空心膠囊的設備,租了四間廠房、招了十個工人就開始生産、銷售。這樣一個甚至沒有太加掩飾的窩點,竟然足足生産了五個月,直到有群眾舉報,當地公安和食藥監局才開始聯合執法。
監管部門的反應何以如此遲緩?要知道生産“毒膠囊”在當地是有“歷史”的,本應是當地監管的重點。事實上,此次組織生産“毒膠囊”的頭目潘某和那些工人,都是因上一輪關停大量的違法違規的藥廠而“失業”,因為沒工作再加上知道這非法行當利潤高,所以才一拍即合。而他們所謂“熟悉銷路”,很可能也是沿用過去的各種渠道,否則很難在這麼短時間,搞出這麼大的銷量。
在已有前車之鑒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卻不能及時察覺非法窩點的出現,難逃失職之嫌;另一層面,此前的監管整治是否浮于表面,也需要反思。很顯然,如果監管只是停留于把“毒膠囊”公司關停,卻沒有追查買家,沒有將整個利益鏈條摧毀,一旦風聲過去,很容易就死灰複燃。這一次查獲非法窩點已經一月有餘,卻仍未搞清大量“毒膠囊”的去向,也印證了相關部門對非法鏈條尚未掌握。
同樣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當地在7月22日已經查處非法窩點,明知有9000萬粒“毒膠囊”不知所蹤、可能對民眾造成健康威脅的情況下,為何不第一時間對外界通報?及時的資訊通報,不光可以發動社會力量,共同追查“毒膠囊”去向的蛛絲馬跡,也可以提醒公眾多加注意,多從正規渠道購買相關藥物,避免誤食。這種有意無意的“捂蓋子”,是對公眾安全的不負責。
“毒膠囊”的危害性毋庸多言,希望相關部門儘快查清那9000萬粒的去向,將購買、使用“毒膠囊”的藥企一網打盡,並完善藥品的監管和資訊通報機制。對監管可能存在的疏漏和失職,一併追究問責,如此才能根除“毒膠囊”生存的土壤。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