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前線評論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解決醫療擁擠要靠制度分流

  • 發佈時間:2015-01-09 09:02:1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白劍峰  責任編輯:孔彬彬

  新年伊始,擁擠成為網路熱詞。景點擁擠的風險盡人皆知,而“醫療擁擠”的風險卻常被忽視。

  人山人海,如過江之鯽,這是很多城市大醫院的常態。例如,在北京不少三甲醫院,日均門急診量超過萬人。尤其是早高峰期間,患者加上陪伴家屬,可達兩三萬人。如此龐大的人群,聚集在一個遠遠超過設計容量的空間裏,是一種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按照中外踩踏事故研究,公共場所室內達到每人1平方米,室外達到每人0.75平方米,需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對於大醫院來説,人流密度超過警戒值並不罕見。況且,室外景點觀光者以青壯年居多,而醫院就診者主要是中老年人,一旦有人摔倒,後果更為嚴重。因此,預防因擁擠而發生踩踏,是醫院管理的新課題。

  “醫療擁擠”不僅踩踏了患者的就醫感受,而且踩踏了醫生的執業感受。在我國,醫院帶給人的美好記憶如此稀少,乃至成為一個令人痛苦而焦慮的地方。其原因之一就是人滿為患,醫患雙方都經受著心理煎熬。在狹小擁擠的環境中,負性情緒滋長蔓延,極易引發衝突和糾紛。患者沒有安全感,醫生沒有尊嚴感,醫患關係豈能和諧?

  解決“醫療擁擠”問題,不能靠應急分流,而要靠制度分流,即建立一個金字塔型的分級診療體系,讓大醫院成為主攻疑難重症的“旗艦店”,而非包治百病的“大集市”。目前,我國的醫療體系呈“倒金字塔”結構。越是大型醫院,獲得的資源越多,診療人次越多;越是基層機構,獲得的資源越少,診療人次越少。其根源在於,政府配置醫療資源,不是按照服務功能來確定,而是按照行政級別來確定,從而導致資源配置錯位,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例如,三甲醫院可以申請任何診療項目,基層機構卻被嚴格限制,治療功能嚴重萎縮,有的幾乎變成“取藥點”;三甲醫院的藥品幾乎不受限制,種類可達上萬種,而基層機構只能使用基本藥物,種類只有幾百種。事實上,大量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區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療。但是,由於基層沒有所需的藥物,患者只能頻繁到大醫院排隊開藥。據統計,北京三甲醫院裏,三成是定期開藥的慢性病患者,還有一部分是常見病、多發病患者。照此推算,至少有一半患者可以分流到基層。

  解決“醫療擁擠”問題,關鍵是讓高水準的醫生自願留在基層,並獲得較高的薪酬和社會地位。目前,由於基層醫療機構處於金字塔的最底層,留在基層的醫生往往被認為是水準最差的,全科醫生也被認為是“萬金油”。近年來,衛生行政部門規定,剛畢業的醫學生或者低年資的醫生,必須在基層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限,才可以晉陞高級職稱。從另一個角度看,基層醫療機構成了低端人才的“轉机站”,達到一定年資後就可遠走高飛。結果,優秀醫學人才紛紛“求上流”,拼死拼活擠進三甲醫院。留在基層的全科醫生,無論職稱還是薪酬,都低人一等,前途渺茫。而在發達國家,由於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收入差距不大,在社區擔任“守門人”的全科醫生,往往是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醫生。相反,剛畢業的低年資醫生都是先到大醫院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口碑之後,才會回到社區成為家庭醫生。

  可見,告別“醫療擁擠”,需要打破僵化的醫療體制,改變不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促進醫生自由流動,築起金字塔型的分級診療體系,使三級醫院回歸“塔尖”,基層醫療機構回歸“塔基”,這樣才能形成有序就診新常態。

  讓看病不再擁擠,是醫患雙方的共同心願。此事雖小,卻關乎人的尊嚴。期盼醫改攻堅克難,讓中國人早日遠離“擁擠醫療”,享受“安全醫療”和“舒適醫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