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醫療“金字塔”,醫患都得“往下走”
- 發佈時間:2014-10-15 07:29:06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孔彬彬
硬體好説,有錢就行;軟體難籌,好的大夫難求,擅長全科的好大夫,更是難求。破局的要害,還在對社區醫院的人的激勵。
14日,北京市出臺《關於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醫改的五大方面改革思路。其中,首提醫院不分級,要建立“金字塔”型縱向醫療服務體系,今後,大型醫院診療將逐步大幅度壓縮普通門診,主要看的是急難重症病人,大量的醫生要向基層轉移。飽受“趕集式看病”之苦的首都居民,有望順著“金字塔”的坡度,逐一找到適合自己的就醫區間。
醫改之癢,癢在人多、資源少。且不論總量的不足,單説結構的失衡,就夠讓人揪心。空間上,外地患者大量扎堆赴京看病。就算北京本地人,一有個感冒、發燒,動不動也愛往三甲醫院跑。甚至有統計稱,不少大醫院30%的患者只是來取藥。本來僧多粥少,“粥”在“僧”之間的分配也肥瘦不均、苦樂不勻,這怎能不激化就醫矛盾?
屢見報端的醫鬧、殺醫,雙方惡性對立,互相都不滿意,很大程度來源於此。試想,5-10分鐘的門診,排隊就得數小時,醫生壓力大,患者的脾氣也小不了。稀缺,必然催生黃牛、票販子,乃至職業的“掛號公司”。首都某兒科醫院的連廊上,多少人常年席地而眠,為的只是省下特需號的加價。本可更好的優質資源,就這樣消磨在了小病小災上。
此次改革,將大醫院的普通門診大幅度壓縮,定位為主治急難重症病人,可以説是把準了脈。很多大醫院,還擔負著搞科研、帶隊伍的責任,怎能總在頭疼腦熱上牽扯過多精力?一些基層醫院,錢沒少投入,反倒吃不飽。這是人為分級之弊。破除這一弊端,很應該。可也需要提防另一極端:如果只是單純的“堵”,強令患者從三甲回到社區,會不會奇貨可居,促使大醫院的號更值錢?
所以,重建“金字塔”,不能只靠勸導,只靠老百姓轉觀念,關鍵得有激勵機制,讓醫生與患者一道回歸基層。比如,到社區醫院看病,報銷比例將大幅提高,是有效一招。但,命比錢貴。僅有費率的調整,不足以解決全部問題。破局的要害,重在對社區醫院的人的激勵。硬體好説,有錢就行;軟體難籌,好的大夫難求,擅長全科的好大夫,更是難求。
吸引人才的一隻腳,重在讓人有待遇、有盼頭,既要給全科大夫必要的物質激勵,又要在科研上、職稱上,特別是職業生涯的設計上,有所倚重,比如晉陞,比如多點執業。實實在在地尊重一位人才,能夠留下一大批有信心的患者,這筆賬,值。另一隻腳,是民營醫院,先放開,讓其進得來,再管好,讓老百姓放心,發揮好船小好調頭的優勢,靠市場化的薪資來爭取人才,爭取市場,爭取生存與發展。
至於千里進京的病患,那不只是北京一地的事。還得靠基本醫療服務,分佈各地的相對均等化。特別是一些省會城市、直轄市,完全有治疑難雜症的能力,就看資源如何配置。這是“金字塔”“往下走”的另一層題外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