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財經 > 醫藥 > 前線評論 > 正文

字號:  

價格改革是撬動醫改的杠桿

  • 發佈時間:2014-09-19 09:41:59  來源:東方網  作者:李創  責任編輯:孔彬彬

來源:健康界

  深圳市2012年推行醫藥分開改革後,以前醫療機構收取的藥品加成費轉化為診查費的提高;診查費的提高部分按2009~2011年全市醫保定點機構的年均藥品加成總收入進行測算,即將年門診藥品總收入除以年門診總人次,測算出門診診查費提高12元;年住院藥品總收入除以年住院床日總數,測算出每床日住院診查費提高37元。

  此項改革的推行,有效遏制了醫院通過藥品創收的動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合理用藥,醫院藥品收入佔醫療收入的比例(“藥佔比”)從39.5%下降到34.3%。但是,改革也對加快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提出了緊迫要求。改革前,醫療機構的藥品加成收入隨著市場藥價的提高而增長,如2011年某藥進貨價10元,按平均15%的加成比例計算,醫院可獲得加成收入1.5元;如果2013年此藥提高價格到12元,醫院按理可以獲得1.8元。因此,在原來的政策下,醫院的加成收入每年均有所增長。這種增長,使得醫院因人員支出、耗材採購、水電油氣等隨著市場價格走高而增加的運營成本得到部分補償。改革後,醫院收入主要靠執行政府指導價、多年不調整的診查費、手術費等醫療收費項目。如果這些項目不隨著物價上漲而動態調整,醫院運營將難以為繼。以市中醫院為例,隨著2010年以來全國中藥材價格的成倍持續大幅上漲,使其自製的中藥製劑成本不斷加大,在推行醫藥分開改革後,其研發和提供中藥製劑的積極性被遏制。

  當前,深圳市執行的是2007年版廣東省醫療價格指導標準,醫療服務價格結構嚴重偏離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特別是體現勞務價值的診查費、治療費、護理費、手術費等嚴重偏離偏低。如市屬醫院各級護理服務價格分別為:重症監護10元/小時,特級護理7元/小時,一級12元/天,二級8元/天、三級3元/天;護理服務嚴重虧本,直接導致醫院不願多聘護士,造成了護士短缺。

  在醫療價格扭曲而且長期得不到調整的情況下,醫院提升醫療技術水準的積極性被嚴重遏制;加上目前醫院採取按項目疊加的醫療收費方式,形成誘導醫院過度醫療的動力機制,使醫院的運營導向被嚴重扭曲,醫療服務的本質和公益性難以保障,而且因此造成的政策性虧損,也將不斷加大政府的財政負擔。

  推動價格改革,是調整政府、醫院、社會三者之間利益關係的重要尺度,是促進醫院回歸公益性的基礎性工作,是醫改不可繞開的關鍵環節;越早改革越有利於深化醫改,扭轉公立醫院扭曲的運營機制。因此,建議將其作為當前醫改重點工作:

  一是根據醫療服務的實際成本、財政和社會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能力、群眾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逐步建立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價格體系,即提高中醫、診療、護理、手術等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降低部分檢驗、大型設備檢查治療費和高值醫用耗材價格,對確實偏低的床位費作適當調整。

  二是根據CPI的漲幅、政府的財政保障能力,擬建立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動態調整醫療價格標準;完善分級醫療收費制度,促進市民小病到基層首診,引導分級醫療制度的建設。

  三是建立健全複合式醫療收費付費方式,即能夠按標準化治療方案診療的疾病,實行單病種“打包”收費,讓醫院在總額內為病人“治好病”;需要個性化治療的大病,實行按項目收費,最大限度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對於比較罕見的疑難雜症,實行大病單獨結算,促進醫院開展技術攻堅,不斷提升技術水準。通過建立健全這種複合式的醫療收費模式,促進醫院形成保證基本醫療品質、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準與合理控制醫療服務成本的自覺行動。

  四是完善醫療物價管理政策,建立中藥製劑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鼓勵醫療機構在政策範圍內研發和使用中藥製劑等效用藥物。

  五是逐步建立反映醫療服務實際成本的醫療價格體系;同步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逐步消除公立醫院承擔的退休人員經費等社會負擔支出。

  在此基礎上,推動公立醫院投入保障和補償機制改革;將政府的衛生投入模式逐步從“補供方、兼補需方”轉變為“補需方、兼補供方”上來,即政府減少對公立醫院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的直接財政補助;加大對居民參加基本醫療報銷的補助力度,提高基本醫保報銷比例,使得醫療價格提高後,市民就醫負擔不增加,醫院收入不減少;更主要的是通過轉換機制,更好地發揮社保的第三方購買基本醫療服務的機制,促進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提高運營效率、提高服務品質和技術水準,以此營造更加公平的醫療市場環境,促進公立、民營醫院共同發展,形成多元化的辦醫格局。

  (作者任職于深圳市公立醫院管理中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