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醫藥 > 正文

字號:  

時評:“聰明藥”背後的教育與監管盲區

  • 發佈時間:2016-05-17 13:58:3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高考(微網志)在即,風靡南韓的一種“聰明藥”“跑步”進入中國——在一些家長(微網志)的微信朋友圈中有關“聰明藥”的文章和資訊舉目可及,無不聲稱“學生、科學家都在吃”、“聰明藥”可以“顯而易見地提升認知能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藥丸”、“這種藥物表現出來的副作用非常小”云云。

  然而據專家介紹,目前網上熱銷的所謂“聰明藥”,就主要是莫達非尼和利他林。這兩種藥物的用途是治療抑鬱症、持發性嗜睡和多動症,並不能提升智力。而且,正常人一旦長期服用,會出現神經過敏、焦慮、頭疼、失眠等症狀。所謂“是藥三分毒”,輕信網路謠言,胡亂用藥,非但不能提高學生成績,還可能令他們惹病上身,得不償失。

  “聰明藥”並不能使人變聰明,家長們仍然趨之若鶩,爭相購買,為什麼?常言道“病急亂投醫”,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下,家長們對一切有關孩子資訊“寧可信其有”。

  這從側面反映了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也讓人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但從本質上看,依然是一種教育誤區的體現。讓孩子吃“聰明藥”與從小帶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如出一轍,都是一直以來“贏在起跑線”思想的延續。家長們總希望孩子能搶跑幾步,贏在前頭,所以才會在藥物進補、瘋狂補課上滿懷期待。從過往看,這種“只看結果、不講究手段”的功利方式,往往不僅得不到好效果,還很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價值觀,在往後的人生之路上“劍走偏鋒”、得不償失。

  當然,對於“聰明藥”,不能只靠消費者的自我辨識,更需要的是監管發力。當前“聰明藥”的賣家,多為海外代購,基本沒有獲得食藥監部門的審批。然而,網路不是法外之地,不能再讓“聰明藥”氾濫于朋友圈了。我國《藥品管理法》,對這一類違法犯罪也早有相關規定。湖南省有沒有類似的案例發生呢?“聰明藥”在我省網路端的“滲透”已到了什麼程度?監管部門當及時前移監管觸角,迅速介入糾偏,清除違禁藥品,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