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進口奶為何到中國價漲10倍:代理商搶走利潤

  • 發佈時間:2016-03-14 07:3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隨著液態奶進口量的加大,消費者也逐漸發現從原産地到中國市場,進口液態奶的售價悄然翻了幾倍。近日有消費者反映,在澳大利亞折合人民幣不到10元的液態奶,漂洋過海進入中國市場後價格高出10倍,這讓消費者著實驚訝。記者調查發現,液態奶進入中國市場需要承擔運費、保險費、關稅、增值稅、港口及進口手續費等一系列費用,價格翻一倍才能基本保證不虧本,然而價格翻出好幾倍的背後,卻是進口代理商的高定價行為,進口牛奶的代理利潤相當可觀。

  價格相差10倍

  進口産品價格普遍比國內本地生産和原産地産品的定價都要貴是很多人的共識,但是在一盒牛奶上價格卻出現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差距,讓很多消費者摸不著頭腦。以一盒産自澳大利亞a2巴氏殺菌全脂鮮奶1升裝産品為例,在電商平臺上售價59元,而在超市櫃檯上同樣産品的售價為65元。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消費者反映:“價格漲了近10倍。”他進而指出,在澳大利亞本地,同一款産品2升裝的定價還不到10元。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另一位消費者身上,從法國回來的一位消費者反映,在法國家樂福超市購買一盒1升裝當地品牌牛奶,價格僅為0.8歐元,這個價格與國內超市出售的同類産品相比,後者是前者的3倍。

  給進口奶算筆賬

  在很多人看來,進口産品價格高是較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事情,畢竟從原産地到中國,一盒進口牛奶經過了長途跋涉,成本也隨之提高,但是成本究竟能提高多少?進入中國市場後,價格定在哪個區間才算合理呢?

  有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目前很多進口奶都是通過代理商來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資質,而海外運輸是産品要完成的第一步,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其運輸時間不同,牛奶的到岸時間也不盡相同。歐美國家的運輸時間大概為35-45天,紐西蘭為28天左右,澳大利亞為25天左右,而我國台灣地區只需3天左右。漂洋過海的牛奶被送入境口後,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通關流程,完成這些後,再經過各層級經銷商之手,才能最終被擺在超市貨架上。

  該人士也給北京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以上所提到的過程中會産生購貨成本、運費、保險費、關稅、增值稅、港口及進口手續費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等一系列費用。假設一盒牛奶的關稅完稅價格即到岸價為10元,要上繳15%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兩項加起來多出3.2元,再加上不能統一量化計算的運輸費、報關費、標簽費、手續費等,其産品成本會提高到15-17元。而這個成本中並沒有計算分銷商、超市等中間環節的利潤空間。若加上分銷商的提價以及超市進場費等一系列費用,成本就會變得更高。

  另有液態奶進口商也同樣透露,進口牛奶價格組成非常複雜,能説清楚的有17%的增值稅和15%的關稅,還有各種物流費用。如果加上國內賣場的渠道費用,進口牛奶在國內市場售價至少要高出成本一倍以上才能保證不虧本,換句話説,原産地10元的牛奶産品,在國內賣到20元才能保證不虧本,但是若想獲取更高的利潤,就一定要有高定價。

  背後的秘密 代理商搶走利潤

  實際上,除了液態奶以外,此前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高價格也頗受行業質疑,國外原産地折合人民幣不到百元的奶粉到了中國市場,動輒跨過三四百元的門檻。對於奶粉高價,此前也有眾多分析認為,經銷商層層加碼推高了奶粉價格。例如,從全國總經銷到縣級市經銷,共有5-8層不等的經銷商,每個層級加價10%,就讓奶粉在無形中價格翻了幾倍。

  刨除以上所提的成本,在業內人士看來,進口液態奶的高售價中也有進口代理商的高利潤存在。乳業專家宋亮進一步指出,目前出口到中國的液態奶價格普遍在15-30元/升裝,然而上文所提的來自澳大利亞的a2巴氏殺菌全脂鮮奶之所以定價65元,是因為由於是巴氏殺菌全脂鮮奶,很可能啟動了空運和冷鏈運輸,二者的費用遠比海運和普通運輸要高。“但是即便如此,若售價65元,毛利率也在100%,且65元的定價並不符合産品價值。”宋亮坦言。

  對於進口奶的高定價,也有分析認為,中國消費者為進口牛奶出了高價,而大部分的盈利顯然還是留在了中國。此前有進口牛奶生産商透露,中國銷售從中贏得了巨大的利潤。在該生産商看來,為什麼中國沒有人反對進口牛奶的過高價格,是因為從進口和銷售上獲得了巨大的利潤。“進口液態奶現在集中在一線城市,因此目前還不涉及層級代理商,更多的是一級代理商直接對接門店,把成本加上後又對比市場價格,形成了最終定價。”

  不過,另值得一提的是,跨境電商的興起正在改變這一趨勢,電商平臺由於實現了B2C,省去了眾多經銷商環節,使得産品價格有了降價的空間。例如,去年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價格也因為電商渠道的興起而出現了下滑,有外資乳粉企業人士就曾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該公司也正在不斷重視電商渠道,以擺脫經銷商的束縛。有業內人士也表示,同樣的變化未來也有可能會發生在進口液態奶身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