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服裝産業鏈不暢 國際化進程欠把火

  • 發佈時間:2015-11-07 08: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朱耘  責任編輯:田燕

  服裝與珠寶,這兩個沒有文化斷層的品類,最有可能率先走向世界,成就中國本土的奢侈品。

  然而,中國的服裝産業“大而不強”國際影響力低,品牌缺少傳承與個性化等問題一度困擾著中國的服裝産業。近日梅賽德斯-賓士中國國際時裝周(以下簡稱“北京時裝周”)2016春夏系列圓滿落幕,90余家中外品牌和機構、73位中外設計師和135位設計新秀帶著其作品參與了71場發佈會,創下了北京時裝周曆史新高。文化創意産業投資人劉元看了數十場秀後,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説:“中國服裝産業走向國際,做出有品牌影響力的品牌與産品,打造成中國的奢侈品牌,機會來了,但還欠火候。”

  “中式亦時尚”走俏

  當西方的服裝文化走向中國,中國消費者對此“全盤接受”,傳統中國服裝元素曾一度與“過時”劃等號。

  然而時至今日,無論是北京時裝周,還是米蘭、巴黎這些影響力更深的國際時裝周,中國元素運用得越來越豐富,中國紅、青花瓷、牡丹、龍、鳳等具有明顯中國文化的符號不僅為中國設計師使用,連西方的設計師們也大膽運用,時尚界的“中國風”發力強勁數年未衰。

  這股愈演愈烈的“中國風”,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政治文化的推動功不可沒。“近兩年,彭麗媛女士在各類大型活動或外交場合的服裝造型,給國內外民眾‘眼前一亮’的感覺。”曾為鞏俐設計出席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頒獎宴會晚禮服的著名設計師徐小平觀察了彭麗媛每一次國際亮相時所穿的衣服,據其判斷,其背後有個為其量身訂制的設計師團隊,借著國際政治舞臺,助推了中國服裝的設計與文化走向國際。

  時尚達人曾小米對中國設計非常偏愛,她告訴記者,仔細觀察彭麗媛每次重要場合所穿的服裝,幾乎都是以單一顏色為主,配以些許點綴。“在顏色選擇方面,幾乎全部是中國傳統顏色譜係,孔雀藍、織錦灰、十樣錦、鈷藍、炎……彭麗媛用她得體大方的穿著向世人詮釋了傳統中國人對顏色的形容與全新的認知。”

  由此時尚界掀起了一股“中式亦時尚”之風。然而這一次的中式時尚風,並不是復古風,而是有強烈時代文化的時尚風。一直以來廣被時尚界詬病的問題就是T臺走秀的時裝只能看卻不適穿,而這一次的中國風,情況大有改觀。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旗袍是最能代表中國服裝文化的一個品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李當岐告訴記者,旗袍並非清王朝的服裝,而是近現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服裝,是“民國時期女性從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體現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設計典範”。

  在其看來,旗袍在服裝現代化方面具有很強的適應性,無論是禮服、常服,甚至工作服,穿起來都較為得體。設計方面,既保留了傳統中國文化元素,在借鑒西方服裝文化、剪裁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而從文化角度而言,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同時又適應與時俱進。

  正因如此,在今年北京時裝周的首秀上,NE·TIGER以一系列華美的旗袍開場,將中式時尚演繹。在品牌創始人、藝術總監張志峰看來,“旗袍集東方服飾工藝之大成,也是東西方服飾文化交融的典範,它在國際時尚舞臺上體現的正是‘和而不同’的東方文明價值觀。”

  軟實力亟待提升

  “中國的服裝及其服裝文化能夠被西方認可,憑藉的不僅僅是一兩場引人注目的秀,無論是中國消費者還是西方消費者,願意將這些有強烈中國元素或是中國風的服裝穿在身上,並將其視為一種時尚,需要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劉元説。

  早在20年前,徐小平就帶著她的服裝作品到義大利展出,可以説是中國最早一批到國際舞臺展示中國設計師作品的人。此次回歸服裝設計界,推出了其男裝高級訂製品牌“亦兮”,記者看到,其設計的西裝擁有不少“中國元素”在其中,如盤扣、對襟、中式立領等,但穿在身上並不覺得與西裝文化割裂,反而有種中西融合的感覺。徐小平告訴記者,在中國風流行的今天,對設計師而言,不是簡單地把中國元素“擺”在服裝上,核心是要把中國服裝的魂,用現代的、當下的時尚手法重新詮釋。

  漢服也好、唐裝也罷,是一個時代的産物,“進入21世紀,再穿長袍馬褂就‘不合時宜’了,穿著必須要跟當下社會合拍,而中國的服裝品牌也不能全盤西化,照搬西方,要有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的魂在其中。”徐小平説,而她的設計也一直秉承這樣的原則。

  作為文化創意産業投資人,劉元也一直關注很多中國的服裝品牌,他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和文化軟實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中國服裝品牌不僅是亮相國際,也真正走向國際,西方消費者也可以在當地買到、穿上中國的服裝。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中國服裝缺少傳承。

  “香奈兒[微網志]、迪奧、馬克雅可布、阿瑪尼……這些國際知名的服裝品牌,都帶著強烈的個性色彩,服裝不像皮具那般有著大Logo,但時尚達人常常只看一眼就知道是哪個牌子的。”劉元認為,現在中國的高端服裝尚未形成産業,無論款式、設計,很多是在“跟風”,並沒有自己品牌的文化烙印與傳承,這正是中國高端服裝走向國際“欠火候”的原因之一。

  本土産業鏈斷層

  時尚達人們不僅熟悉每位設計大咖的風格,甚至還給他們取了親切的昵稱,這些國際大牌設計師的作品影響著很多中國時尚人士。

  然而反觀中國的設計師,馬艷麗、張馳、郭培……“相比而言,這些中國設計師在公眾中的熟知度還與西方設計師有一定的差距。”劉元説,之所以呈現這樣的現狀,核心問題在於中國高端服裝産業的完整産業鏈尚沒有建立起來,是每個品牌、甚至是每個設計師在“單打獨鬥”,而非以現代化的文化品牌管理體系運作。

  很多有了一定名氣的設計師,希望自己的設計作品能夠迅速商業化,此時需要做的不僅是讓作品通過秀、展等方式亮相、營造短期的個人知名度。還要關注哪些設計作品可以批量生産,渠道如何做,品牌如何規劃等。在成熟市場機制下建立起來的設計師品牌,這些問題應是專業的團隊在運作,但劉元觀察發現,在本土品牌中很多都需要設計師決斷。這就讓很多服裝設計師品牌陷入了困境:設計師不能安心做設計,沒有專業團隊運作,很多品牌“見光死”。

  在劉元看來,目前中國整個服裝産業需要給予設計師更多展示實力、與其他品牌發展相關市場環節相互溝通的平臺,以便完善整體産業鏈條,這是支援中國服裝産業,特別是高端服裝産業做大做強的基石。北京服裝週期間,“第24屆中國真維斯杯休閒裝設計大賽總決賽”舉行,歷時半年多時間,參加該大賽的東、南、西、北“四大戰隊”入圍選手帶著其作品,通過專業化的走秀完成了其作品的展示,很多年輕的設計師借助真維斯的舞臺有了其展示作品的舞臺,也讓作品有了商業化的機會。

  “這種模式對於發現年輕設計師新秀、建立完整的設計師梯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劉元説,對任何一個國家的服裝産業而言,既需要獨立的個性的天才設計師,也需要大量的普通設計師,“這就像住酒店一樣,市場既需要麗茲卡爾頓這樣的五星級酒店,也需要如家、7天這樣的快捷酒店甚至是小旅館,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這是解決高端服裝品牌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而現在中國在設計師梯隊建設方面有斷層。”這是劉元看來中國高端服裝走向國際欠的另一把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