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通訊資訊詐騙犯罪愈演愈烈 監管部門怠懈是根源

  • 發佈時間:2015-10-20 09:01:1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近年來,通訊資訊詐騙犯罪愈演愈烈,平均每年發案數以20%以上速度遞增,僅去年全國該類犯罪發案50余萬起、群眾損失達107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有效打擊通訊資訊詐騙必須形成合力,銀行、通信等部門必須進行源頭防範,堵塞漏洞,而該類犯罪之所以呈現持續多發、高發的態勢,其根源在於,銀行、通訊等部門怠于履行源頭防範義務。

  通訊資訊詐騙案件頻發

  湖南長沙警方10月17日通報,長沙市望城區公安局聯合福建安溪等地警方,近期打掉一個跨省特大通訊資訊詐騙犯罪團夥,刑拘團夥成員27人。

  經審訊,2015年以來,福建安溪人徐某、張某糾集親朋好友,從事信用卡升級詐騙活動。該團夥在網上以每條0.3元至1元的價格購買信用卡持卡人資訊,每天安排專人冒充銀行工作人員給這些信用卡的持有人群發虛假短信,謊稱信用卡可以升級或提高信用額度,並獲取受害人的信任,引誘受害人登錄其提供的釣魚網站填寫信用卡的相關資訊,從而獲取受害人的銀行卡號、密碼以及相關身份資訊,然後再以銀行客服人員身份給受害人打電話,稱提高信用額度需要驗證碼,騙取受害人驗證碼後在一些賭博網站或者以其他快捷支付的方式盜刷受害人信用卡,最後將詐騙的錢轉入他人名下的銀行卡內取走。

  前不久,廣州天河區法院也對一起通訊資訊詐騙受害者起訴運營商案件做出一審判決,以運營商沒有按照約定準確顯示來電號碼,是犯罪嫌疑人詐騙得手、受害者遭受損失的次要原因,應承擔部分賠償責任。

  2013年10月20日10時許,廣州73歲老人楊先生家中的固定電話響了起來。

  老楊接起電話,對方自稱是天河區郵政局工作人員:“您有一封掛號信,您的車輛在上海違章了,需要繳納罰款。”同時表示,可能涉及犯罪,建議老楊報案並將電話轉接到了“上海市公安局”。

  電話那頭的人自稱是“上海市公安局黃埔分局民警劉進成”,並告知老楊撥打“021114”核實一下黃埔分局的電話是否是來電顯示的“02163280123”。

  “劉進成”告知老楊:你已涉及一宗販毒案件,需要將賬戶資金提交到檢察院進行清查。

  老楊説:“我撥打了114查詢座機上顯示的號碼,確實是黃埔公安分局和區檢察院的電話,就相信了,按照他們的要求,先後把48萬元賬戶資金轉到了指定賬戶。”

  公安機關調查發現,詐騙分子使用網路改號電話,模擬黃埔區公安和檢察機關電話號碼給老楊打的電話。

  為此,楊先生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廣州電信公司。

  天河區法院審理認為,來電顯示號碼是楊先生判斷犯罪嫌疑人陳述內容真偽的客觀依據之一,利用錯誤的來電顯示號碼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的重要手段,廣州電信公司的違約行為,是造成楊先生財産損失結果的次要原因,應承擔相應責任,判決廣州電信公司賠償楊某損失1萬元。

  監管部門怠懈是根源

  據公安部的統計,2008年以來,我國通訊資訊詐騙發案數保持年均20%至30%的增速,去年全國發案50余萬起、受害人損失107億元,比2013年分別上升67%和7%。

  福建泉州安溪縣是全國最早出現該類犯罪的地區之一,泉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大隊長陳宗慶在一線戰鬥了十多年,他説:“十年前,詐騙團夥是靠短信群發器等工具,群發短信,寄刮刮卡,漫天撒網,以中獎、高薪招聘、話費返還等為誘餌,誘騙受害者到ATM機上進行轉賬操作。”

  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通信運營商、銀行不斷推出的便捷業務,詐騙手段也更新換代,可模擬任意號碼的網路電話成為詐騙分子的“利器”。陳宗慶説:“詐騙分子模擬郵政、稅務、公安、檢察院、法院等國家機關電話,冒充國家工作人員,編造‘郵包藏毒’‘涉嫌洗錢’‘法院傳喚’等理由,要求將資金轉移到‘安全賬戶’,群眾防不勝防。”

  全國人大代表陳偉才近年來一直在調研通訊資訊詐騙氾濫成災問題,他説:“九成以上的通訊資訊詐騙利用了網路改號電話,詐騙分子利用受害者對公檢法等國家機關的信任,恐嚇或誘騙受害者到銀行進行轉賬,不僅給群眾造成嚴重損害,也極大傷害了國家機關的公信力。”

  非實名制的銀行卡、手機卡被犯罪分子大量使用,福建、廣東多地公安民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卡、手機卡買賣已經形成産業鏈,網上公開叫賣,有專業的開卡團夥,這些人收購丟失的身份證或租用他人身份證,大肆開卡,再高價出售給犯罪團夥,犯罪團夥利用這些卡實施犯罪逃避打擊。

  福建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説,銀行推出的一些金融服務産品片面強調交易便捷,忽視了安全管理。犯罪分子可以通過誘騙客戶登陸點擊預置的釣魚網站,通過木馬程式遠端操控客戶端設備,竊取客戶賬戶資訊後再盜竊存款;此外,犯罪分子還可以利用包括網上銀行通存通兌,在境外對境內大批量銀行賬戶轉賬分解資金毫無限制的便利,將大額資金通過網上銀行迅速拆分轉移至境外取現。

  廣東、福建多地一線民警表示,有效打擊通訊資訊詐騙必須形成合力,銀行、通信等部門必須源頭防範,堵塞漏洞,沒有遏制該類犯罪持續多發、高發態勢,根源在於銀行、通訊部門對於反映的安全監管缺乏問題沒有源頭整治,特別是基層銀行、通訊等部門,只是轉發文件、開展一兩個專項檢查就應付過去了,銀行卡和通信卡實名制仍然不落實,網路改號電話仍然暢通無阻、大行其道,手機銀行、網路銀行等安全隱患仍然存在。

  以責任追究“倒逼”監管落實

  近年來,陳偉才在全國兩會上多次呼籲運營商和銀行等部門切實履行安全監管責任、源頭防範此類犯罪,對於不履行相關安全監管責任的運營商和銀行應當追責。

  陳偉才説:“通訊資訊詐騙每年給群眾造成的損失每年上百億元,其中運營商和銀行通過通信收費、出租通信線路,辦理銀行卡和手機卡、轉賬手續費、涉案賬戶餘額使用等,每年‘分享’十多億元的收益。”

  記者採訪中,一些運營商表示對於來自境外的網路改號電話無法攔截。對此,陳偉才説:“2013年5月,國家工業和資訊化部就向電信、移動、聯通下發了的關於在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攔截改號電話的通知,並要求對網路設備條件進行升級改造,有效攔截。這表明運營商有義務、有能力對來自境外的改號電話實施攔截。”

  陳偉才和一些公安一線民警提出,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規範銀行和通訊部門相關監督機制缺失問題,通過立法和司法判例明確銀行和通訊部門在維護金融和資訊安全的義務,對於因自身産品存在的安全隱患或怠于履行安全監管、源頭防範義務,被犯罪分子利用實施犯罪,導致群眾損失,要追究銀行和通訊部門及其相關責任人員責任,並賠償損失。

  廈門勤賢律師事務所律師曾淩説,天河區法院雖然判決運營商對受害者損失承擔次要責任,但給運營商等部門敲響了警鐘,如果不切實履行源頭攔截網路改號電話義務,可能將面臨更多受害者的索賠請求。

  福建、廣東一些戰鬥在一線的民警表示,落實責任追究機制有助於“倒逼”運營商和銀行的部門履行安全監管、源頭防範義務,包括有效攔截網路改號電話、落實手機卡、銀行卡實名制、強化網上銀行安全措施不給“釣魚網站”可乘之機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