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市場潛力萬億級 政策發力需改變消費理念
- 發佈時間:2015-09-05 13:46:0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王磊
電商進村,萬億級“蛋糕”怎麼做(市場觀察)
農村電商又一次站上政策“風口”。日前,商務部、發改委、工信部等1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專家指出,首個全面部署農村電子商務的文件正式落地,意味著農村電商這塊萬億元級“大蛋糕”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小農戶”中有“大市場”】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農産品的交易總額在4萬多億元,其中80%是通過傳統市場實現的,這也就意味著農産品電子商務領域還存在萬億元級潛在市場。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部副主任張莉分析稱,雖然業界將農村電商稱為“藍海”,但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村電商佔農産品整體銷售額僅在2.5%左右。由於較高的物流配送成本,農村電商滲透率還是較低,而農民對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接受程度、農村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物流配送效率、産品標準化、人才和管理經驗等多重關卡也制約了電商進農村的“步伐”。
如何激發“小農戶”中“大市場”的潛力?截至目前,今年已有5份文件出臺力推電商“下鄉”。最新出臺的《意見》則從物流、市場、電商扶貧、平臺建設等多環節全面給予扶持政策,並加大了對社會資本的開放力度,明確指出“支援電商、物流、商貿、金融、郵政、快遞等各類社會資本加強合作”。《意見》也提出,到2020年,爭取在全國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帶動作用的農村電子商務示範縣。
統計顯示,2014年,全國農村電商銷售額超過了1400億元;與此同時,去年農村地區有7700萬人曾在網上購物,增速為41%,也折射出了電子商務的“大潮”正向農村涌去的現實。
【利於農産品“走出村”】
“電商進村,總體來講對於農産品‘出村’是有利的。至少給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提供了産品宣傳和品牌行銷的一個便捷通道。”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正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網際網路+農業”的關鍵,在於要做特色農業,即有品牌的、有地理標誌的、非同質化的農産品,才有可能通過電子商務渠道比較成功地“走出去”。
“如果只是普通的、同質化比較嚴重的農産品,缺乏特色,即便有電商,也難承擔競爭成本。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村地區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配套需要先跟上,如果基礎設施上不去,尤其是對於偏遠地區、西部地區來説,那在農産品‘出村’的競爭中可能就會更加缺乏競爭力。”張正河説。
事實上,農産品能不能“走出去”,“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對接難題如何解決也是問題的關鍵。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萬寶瑞撰文指出,“電子商務的發展可以使小農戶無需或減少依賴中間商,可直接對接市場,但這僅是條件較好的部分農村可以做到。由於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完全依靠網際網路解決農産品流通問題目前還不現實。”
【政策發力需找準“痛點”】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最突出的意義就是解決我國農産品市場經營資訊相對滯後、農産品流通問題相對突出的現實問題。要解決流通環節效率低、損耗大、産品保鮮難等問題,還是要回歸到物流體系建設上來。此次發佈的《意見》也表示,今年將實施“‘快遞向西向下’服務拓展工程”,以完善中西部農村地區快遞基礎設施。
除了需要加強物流支援,改變農村的消費理念也是政策需要關注的重點。張正河分析稱:“從農村中尋找消費增長動力,開發農民市場,我個人認為還需要認識兩點,一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的人越來越少是一種必然趨勢,現在留在農村的多以老人為主,而老人一般又比較節儉,消費能力比較低,所以開發農村消費市場首先還是要提高農民收入水準;另一點是農村目前的消費,以建材、家電、紅白喜事相關消費為主,這也跟當下農民的生活方式有關,但是這部分消費其實不少都浪費掉了,所以轉變農民的消費理念、加大農村消費引導力度和提高農民生活水準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