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四部門26條措施促東北發展 特別提出“把人留住”

  • 發佈時間:2015-07-03 08:58:01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朱苑楨

  今年一季度,工業大省遼寧以1.9%的GDP同比增速位列全國最末,黑龍江和吉林也分別以4.8%和5.8%的同比增速,排名全國倒數第四和倒數第五。

  東北經濟的低迷引發高度關注,有關方面也頻頻進行調研。昨日(7月2日),發改委發佈四部門聯合製定的《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創業發展打造競爭新優勢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鼓勵東北打造創新創業發展新高地。未來還將出臺實施東北地區培育和發展新興産業三年行動計劃,拓展新興産業市場空間,發展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競爭力的新興産業。

  財經評論員李文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網志)》記者,鋼鐵、煤炭等過剩産能以往能夠支撐東北經濟發展,但目前東北需要新的經濟活力,尤為重要的是,《意見》關注到了東北人才流失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

  26條舉措聚焦東北振興

  2014年東北區域經濟增速最低,遼寧、吉林、黑龍江經濟增速分別為5.8%、6.5%、5.6%,位列全國最後五位之列。2014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近期支援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2015年一季度東北經濟增速依然未見起色,遼寧省一季度GDP增速僅1.9%,黑龍江和吉林分別為4.8%和5.8%,三省都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東北地區無論農業生産還是工業建設,曾經在國家調配下扮演著向全國“輸血”的角色,直到1988年,全國上繳稅率前十名的地區仍有5個來自東北。為何當年發達的東北經濟現在屢次跌入低谷?

  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柳濤撰文分析説,東北地區産業結構單一,重工業比重過大,民營經濟不發達,思想觀念、人口問題、地理區位、體制機制、工業企業轉型慢、農業發展面臨困難等因素使得東北地區發展較其他地區更加緩慢。《意見》指出,應對東北經濟不斷加大的下行壓力,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驅動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再造區域競爭新優勢。

  發改委、科技部、人社部及中科院四部門提出了包括促進傳統製造業提質增效,推動“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發展,支援民營企業提高創新能力以及建設創新基礎平臺等26項舉措。

  李文海説,東北重工業導向的經濟屬性使得目前經濟運作低迷,但良好的工業基礎和産業工人群體是其再振興的重要出發點,結合東北的實際,航太、航海、智慧製造、網際網路、光電産業、綠色産業等方面,東三省都有發展優勢,核心在於如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意見》稱,將在東北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行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快機械、船舶、汽車、食品等行業智慧化改造,加強品質、品牌和標準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基地和區域特色産業集群。

  把留住人才放在優先位置

  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共流出人口400余萬,除去流入的人口,東北地區人口凈流出180萬。而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地區人口凈流入36萬。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生育率為1.18,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只有0.74、0.76、0.75。

  柳濤説,“東北現象”的背後是人口危機,許多年輕人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流向了發達地區。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認為,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地區的人口流失與經濟下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且往往會相互作用,造成惡性迴圈。“人口長期凈流出會導致人才大量流失,這對振興老工業基地無疑是釜底抽薪。凈遷出變化影響産業結構調整,不利就業結構完善,會加速老齡化的進程,造成人力資源流失。”王廣州説。《意見》特別提出,把留住人才放在優先位置。內容包含: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強化對科技、管理人才的激勵,建立健全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機制。

  東北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所獲收益用於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幹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比例,可以提高到不低於50%。鼓勵設立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基金,通過創業本金補助、貸款補貼等方式,引導大學畢業生在本地就業創業。《意見》還稱,東北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出臺扶持本地創業的政策舉措。組織實施東北地區創業導師計劃,建設一批高水準創業導師隊伍。對於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的,經原單位同意可在3年內保留人事關係,與原單位其他在崗人員同等享有參加職稱評聘、崗位等級晉陞和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權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