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房産 > 正文

字號:  

上海推進建設用地減量化 破解土地資源緊約束

  • 發佈時間:2015-12-14 07:21: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治國 黃曉芳  責任編輯:張少雷

  建設用地“負增長”,總規模“總量鎖定”……人們常説的“大上海”,如今在土地使用上格外“小氣”。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説,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刻把握城市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要搞好科學規劃,引領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現實情況是:土地資源的緊約束,已經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新常態,傳統用地擴張式發展模式已經不再符合上海土地資源的現實情況。

  如何破解土地資源緊約束,讓建設用地減量,讓經濟發展增效,已成為上海城市建設者們持續求索的課題。

  敲定建設土地“天花板”

  “如果建設用地減量化這篇文章不做好,整個上海的發展是災難性的。”韓正這樣強調。

  “減量化”就是對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而且社會經濟或者環境效益較差的建設用地,通過拆除復墾等土地整治工作,恢復農地生産能力,發揮生態用地功能。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莊少勤説,上海建設用地減量化的重點是規劃建設區外現狀低效工業用地。

  上海為什麼著力強調建設用地減量化呢?因為土地已成為上海當前面臨的最大資源瓶頸。截至目前,上海建設用地總規模超過全市陸域面積的40%,明顯高於不少國際大都市。據介紹,上海此前設定的2020年建設用地規模目標為3226平方公里,接近全市陸域面積的48%。而今年,上海將2020年的階段控制目標確定為3185平方公里,為未來建設用地的“終極規模”。上海市明確要求:“建設用地規模必須只減不增、必須負增長”。

  莊少勤説:“在土地利用問題上,上海已經給自己戴上‘緊箍咒’,城市發展進入資源‘緊約束’階段,必須轉型升級。”

  據統計,上海現狀建設用地中工業用地比重偏大,其中,規劃建設區外現存低效工業用地約佔198平方公里,該區域工業用地佔全市工業用地比重接近1/4,工業總産值佔比卻不到10%。“因為這裡的大部分企業都是改革開放早期的鎮、村集體或私營企業,如今這些企業競爭力和經營效益下降,能耗、污染、安全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把‘198’區域作為減量化工作的重點。”上海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綜合保護處處長黎而力説。

  2014年,上海市共落實“198”區域減量化地塊689公頃,預計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上述地塊的復墾驗收工作。2015年,全市下達“198”區域減量化考核任務共700公頃,截至目前,已立項958公頃,佔下達任務的136.8%。

  土地增量來自高效利用

  習慣了城市“攤大餅”發展模式的建設者在緊約束面前,也在探索轉型新路徑。莊少勤告訴記者:“推進減量化,實現‘負增長’,就要先‘存量優化’,把低效用地轉為高效用地。”

  上海浦東郊區的祝橋鎮經發辦副主任黃勤對此深有感觸。黃勤告訴記者,祝橋工業園正在和鄰近的江蘇啟東濱海工業園合作,幫助祝橋符合産業導向的減量化企業落戶啟東園區,實現産業有序轉移。

  “雙方合作是三方得益,啟東拿到了相對優質的企業,祝橋實現了土地減量化,企業還拿到了清拆獎勵。”祝橋鎮減量辦主任陶仁炯説:“減量化中,絕大部分企業為‘三高一低’企業,應予直接清拆。鎮裏邀請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這類企業進行評估之後,鎮裏給予一定數額的清拆獎。”不僅如此,減量化騰挪出的建設用地指標用於祝橋工業園區後,租賃收入遠大於各村集體收入,同時産業結構的提升給祝橋鎮裏帶來的效益也不可小覷。

  由建設用地減量化而實現的“存量優化”,帶來的不僅是地方經濟效益的增長,還為城市建設者帶來新的發展思路。比如,郊區土地可以置換,在市中心的“新空間”就可以來自土地的綜合開發利用:將地鐵站與其上蓋的住宅、商業設施等統一規劃、同步實施,已成為上海創新土地利用的重要探索。上海地鐵10號線吳中路停車場上蓋,規劃為綜合用地,將建成博物館、購物中心、酒店等,規劃面積達50多萬平方米。通過“一地多吃”,既建成一座地鐵停車場庫,又相當於充分開發利用300畝土地。

  今年,上海出臺專門政策,通過區域整體轉型、土地收儲後出讓和有條件零星開發等路徑,著力盤活存量工業用地。“這些政策,將對企業形成明顯激勵,土地在‘減量化’,經濟效益卻在增加。”上海市土地學會副會長袁華寶説。

  從“痛點”上破解“瓶頸”

  “推進‘減量化’必然要觸及痛點。”莊少勤坦言,一些鎮、村集體或私營企業,歷史上也曾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發展做出過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産業的升級,這些企業大多已經不適應經濟新形勢,企業競爭力、經營效益下降,能耗、污染、安全等社會問題突出,需要建立逐步引導退出機制,不能為了眼前收益,而犧牲長遠利益。

  必須承認,轉型是痛苦的,是一個城市升級的“涅槃”過程,不僅需要持續的努力,還需要勇氣和智慧。

  上海西郊青浦區練塘鎮是黃浦江水源保護地,不適合發展工業。而且,練塘鎮的“198”區域基本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土地以及部分廠房租金是村集體資産收入,企業被清拆後,集體資産面臨“縮水”。為確保集體資産不減少、收益不降低,青浦區採用帶條件出讓土地的方式,將擬出讓的優質商業辦公用地明確一定面積作為減量化置換物業,由區政府明確,由實施減量化的鎮集體經濟組織,以“地價+建安成本”的成本價定向購買,資金來源為減量化後集體所得補償款中剩餘部分及自籌資金。

  以練塘鎮蘆潼村為例,到今年底將有6家企業簽約減量化,共佔地25畝,按政府規定的最低出租價算,每年村裏可收入土地使用費近70萬元。

  實際上,轉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基層幹部坦言,盤活存量土地,在企業意願、政府財力和制度支撐等方面面臨一些操作困難。土地管理方式的改革,相當於政府“自己革自己的命”。

  上海市市長楊雄説,城市終極規模的鎖定,有賴於土地規劃的邊界約束建設用地規模只減不增,“以土地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倒逼城市發展轉型。”開弓沒有回頭箭。應對資源環境緊約束挑戰,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上海別無選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