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房産 > 正文

字號:  

中國樓市四大怪象:假離婚買房 空城與高房價同現

  • 發佈時間:2015-11-11 19:41:3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過去的一年多來,中國房地産市場經歷了急速的變化,十餘年繁榮宣告結束,在增速放緩、各方利益博弈升級的背景下,出現“怪象”頻出的局面。

  假離婚買房

  在住房“限購”的城市,民眾通過假結婚、假離婚來買房早已不是新鮮事。2013年樓市調控政策“國五條”細則出臺當月,北京、青島、濟南等多個城市均出現民眾結婚離婚人數激增、民政局異常忙碌的情形。天津一些區域出現“離婚高峰”,有民眾連夜拿號排隊等待離婚。

  對於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直言,“如果一個政策出來,造成一些人間的悲喜劇,這個政策肯定是有缺陷的。”如今雖然限購政策已經大面積退出,但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依然嚴格執行。

  首置人群告別新房

  “未來六環內,北京新房價格將邁向每平方米6萬元(人民幣,下同)大關,首置人群只能無奈告別新房市場”,一位房企高管近期基於北京樓市的現狀做出這種判斷。

  10月拍出的北京豐臺樊家村“地王”在業內引起轟動,每平方米7.5萬元的樓面地價,刷新了當地土地單價最高的歷史記錄,更是直指開發後每平方米10萬元以上的房價。這種高價地近兩年不斷涌現,讓北京六環內出現“全城豪宅化”的趨勢。

  除了地價飆升外,新房豪宅化也與當地政策有一定關聯。此前北京市推出自住型商品住房,旨在讓買不起商品房但又住不進公租、廉租房的“夾心層”有房住。不過這種政策房並沒有得到市場認可,反因其地段偏遠、品質不佳、棄購率高而備受詬病。而且大量保障性住房的配建任務,事實上又將土地成本轉嫁于普通商品房之上,進一步加劇北京房價節節上升。

  “地王”與退地潮“齊飛”

  説到“地王”就不得不提近期出現的“退地”現象。以北京為例,一方面天價土地不斷拍出,另一方面,許多企業不久後就傳出擔憂“消化不良”而欲求退地的消息。

  10月21日,碧桂園聯合金茂高價拿下北京一地塊,但很快傳言碧桂園集團內部對這宗土地的處置産生了不同意見,或將退出該宗地塊開發的消息。另一則傳聞則發生在龍湖和平安兩家知名企業身上,龍湖平安興昌聯合體10月23日以逾14億元的總價拍下一宗地,但幾天后就傳出龍湖、平安可能退地的消息。

  雖然龍湖此後否認了退地傳聞,但有關人士表示,這一現象也折射出目前土地市場中,特別是地價已經很高的一線城市,房企衝動拿地風險漸高。由於目前中國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依然很大,各大房企全面回歸一二線城市。但對於一二線高昂的地價,企業也面臨“高價地不敢拿,但不拿地沒活幹”的尷尬。

  “空城”與高房價同現

  另一現象就是中國樓市在區域之間的分化越來越大:一些地方房價仍在瘋狂上漲,如深圳市,今年房價上漲逾30%,供求矛盾尖銳;而另一些地方如鄂爾多斯等地,卻因嚴重供過於求,而被冠以“空城”、“鬼城”之名,甚至出現樓市崩盤的風險。

  事實上,“空城”、“鬼城”等都是房地産過度開發、城市不合理建設的結果。在地方政府賣地衝動、房地産市場慣性擴張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許多地方都出現大規模的“造城運動”。這樣的擴張速度,在樓市“黃金十年”之時還能夠被消化,但隨著宏觀經濟和房地産市場放緩,人口拐點出現,在人口、資源集聚效應弱的地區,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大量庫存積壓,嚴重者成為“空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經濟下行和轉型期,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人口、避險資金必然開始向特大城市遷徙和轉移。這種現象也發生在近兩年首都樓市火爆的瑞典、芬蘭等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