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地煉企業原油進口破冰 成為商業儲備新陣地
- 發佈時間:2016-01-18 00:31: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建立完善的石油儲備體系是應對突發事件、防範石油供給風險、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儲備水準已超過120天。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石油儲備起步較晚,實力相差懸殊,目前我國石油儲備水準只有30.73天。在過去10餘年的時間裏,由於高油價的重壓,我國石油儲備建設之路行走得異常艱難而坎坷。
而自2014年下半年出現原油大熊市,為我國補足儲備短板提供了戰略性契機。除國有企業外,民營地方煉油企業原油進口正式破冰,已有六家地方煉油企業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資質,登上了國際原油貿易的大舞臺,為我國原油商業儲備拓寬了新陣地。
我國石油儲備水準只有30.73天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起源於1973年中東戰爭期間。當時,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産國對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石油禁運,以應對石油危機。國際能源署對各成員國均以90天上年度石油凈進口量為最低要求,目前所有成員國均達到了該要求,其中,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儲備水準超過了120天。我國未加入國際能源署,並不存在90天石油儲備的硬性約束。但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和消費國,我國石油儲備起步較晚,實力相差懸殊。
我國第一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在2004年3月開始建設。此時正趕上第三次石油危機爆發。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戰爭影響,國際油價突破每桶50美元,接下來幾年內持續飆升。2008年7月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創出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高點。
我國第一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鎮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在2007年12月19日通過國家驗收,並全部儲存原油。該基地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建設規模520萬立方米,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委託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承擔建設任務。這段時間正是國際油價高燒不退的時期。
雖然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國際油價曾一度跌至每桶三四十美元,但隨著中東地緣政治風波再起,2011年國際油價又迅速躍到每桶百美元以上。隨後高油價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14年上半年。
高油價的存在加重了我國原油進口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我國石油儲備的步伐。但進入2014年下半年之後,國際油價出現斷崖式下跌,我國石油增儲步伐明顯加快。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消息稱,至2015年年中,我國共建成8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2860萬立方米。2014年我國原油進口量達3.1億噸,平均每天進口量84.93萬噸。以此測算,目前我國石油儲備水準只有30.73天。
低油價時代戰略增儲契機難得
在高油價的重壓之下,我國石油儲備建設之路走得異常艱難。然而,自2014年下半年出現的原油大熊市為我國補足儲備短板提供了戰略性契機。
自2014年6月中至今,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分別累計下跌了69.1%和70.8%,其中,紐約油價跌至近7年低點;布倫特油價創出近11年新低。
2015年前11個月,我國累計進口原油超過3億噸,達到3.0231億噸,同比增長8.7%。雖然進口量不斷攀升,但受益於低油價時代的出現,2015年前11月,我國原油進口金額同比下滑了40.9%。如果測算到單價,2015年前11個月平均進口單價為每噸2534.8元,同比下降44.9%。
雖然國際油價這輪大熊市已經持續了一年半之久,但從目前來看,悲觀情緒仍佔上風,供應過剩這一打壓原油的致命因素並未發生改變。
2016年新年伊始,中東地緣政治波瀾再起。1月3日,沙烏地阿拉伯宣佈與伊朗斷絕外交關係。受此影響,巴林、蘇丹、阿聯酋等4日相繼宣佈斷絕與伊朗外交關係或降低兩國外交關係級別。可是,與以往“助漲”油價的效果相反,這場地緣政治風波令原油市場雪上加霜,油價持續破位下挫。
2015年12月4日,歐佩克部長級會議之後,並未實施限産政策,而是宣佈將在2016年的下一次會議上討論産量限額問題。近期美國彭博新聞社對石油公司、産油國和分析師進行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歐佩克成員國2015年12月份平均日産3213.9萬桶原油,比11月份平均日增1.8萬桶,遠超産量上限。
在北美,雖然低油價使得頁巖油氣生産受到重創,但2015年年底,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法案,美國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被解除。
安迅思中國研究中心總監李莉認為,考量經濟性等因素,美國原油出口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歐洲市場。如果運費合理、賣家開價有競爭力的話,亞洲的日本和南韓也會對美國原油感興趣。倘若出口禁令解除後,美國本土原油生産受到刺激而不斷增長的話,可能進一步加劇國際原油市場的供需失衡壓力,從而打壓國際油價。
除了供應不斷增加的壓力之外,美元步入升值週期、資本市場投機基金集中拋售、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等因素進一步阻礙了國際油價回升的步伐。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説,我國目前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未來依存度還可能進一步提高。低油價時期應當儘量利用國外石油資源,作為石油戰略的一環。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孫賢勝認為,當前做強我國石油儲備面臨兩大機遇。首先,長期來看,低油價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可以大幅降低我國的採購成本。其次,在供應源選擇方面,多供應源瞄準中國,有利於我國原油進口的多元化選擇。
孫賢勝説,中東、非洲、中亞以及拉美地區産油國都瞄準了中國市場,隨著美國石油出口解禁,中國也將成為其重要的目標市場,未來價格戰或將頻繁出現。
民營煉油企業成商業儲備新陣地
雖然低油價時期加快石油儲備已成為共識,但長期以來,我國原油進口權只有極少數國有石油公司掌握,參與主體過於單一。與此同時,我國石油儲備起步晚、基礎建設、法律制度建設滯後,導致短期內大量增儲石油遇到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尷尬。
“現在的問題是,油買回來,沒有地方放。”中國石油大學教授王震説,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從2004年起步至今僅十餘年時間。而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著手石油儲備。短期來看,我國大規模增儲遭遇無處安放的難題。
另外,參與主體數量較少,社會資源未廣泛激活,限制了我國石油儲備的規模,束縛了增儲的步伐。
長期以來,我國石油儲備參與主體較為單一,戰略石油儲備是國家委託三大石油公司完成,而由於我國原油開採及進口權也集中在這三家公司手中,因而商業儲備也是以他們為主,缺乏民營企業及社會資本參與。
可喜的是,面對著低油價這一難得的戰略契機,在2015年,民營地方煉油企業原油進口正式破冰,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當年有6家地方煉油企業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資質,登上了國際原油貿易的大舞臺,為我國原油商業儲備拓寬了新的陣地。
國家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表示,預計到2020年,我國原油需求可能達到6億噸,進口量可能達到4億噸,對外依存度上升到67%。因此,未來我國將進一步拓寬原油進口渠道,向更多原油加工企業開放原油進口權,形成透明公開、主體多元、競爭有序的市場。
雖然我國石油進口量在不斷放大,主體也將越來越豐富,但一直以來,我國石油儲備制度建設相對滯後,亟須加快完善。王震説,美國和日本都有明確的石油儲備法,而我國的石油儲備法卻遲遲未出臺,以至於關於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儲備如何界定、儲備目標規模、資金的使用來源、企業和政府的責任與義務等問題都不明確,不利於我國石油儲備建設的長遠發展。從長遠看,我國石油儲備建設的法規和制度建設亟須完善,以給企業提供更清晰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