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財經 > 能源 > 能源要聞 > 正文

字號:  

成本圍追油價堵截 “變老”的大港油田路在何方

  • 發佈時間:2016-04-21 09:02:0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證券日報》記者實地調查獲悉,大港油田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除科技創新、拓展海外市場等根本舉措外,眼前不得不做且正在做的是減員增效,同時遵循效益開發原則,不再開採低效井,減少新開井量,力求熬過油價寒冬。

  “小時候,去天津市裏的商場,售貨員聽到我們説普通話,一般都會問,是油田(大港)的嗎?我説是,她就會加倍熱情地對待我們。”如今已為人母的80後小林,即便從小成長在距離天津市區僅1小時車程的大港油田,卻和她的長輩們一樣,操著一口絕對標準的普通話。

  與小林同齡的大港人切身感到的優越,是他們長輩艱苦奮鬥得來的果實。

  “那時候(1969年—1970年),這裡只有望不到邊的鹽鹼地,我從新疆克拉瑪依來到大港支援建設,工資還從每月120元調低到了85元。”如今雖已90歲高齡,小林的姥爺説話還是那麼鏗鏘有力:“我們都是從全國各地匯聚到大港的(從大慶和克拉瑪依來的人最多),可能是便於交流,漸漸地這裡的人都説普通話。”

  不過,小林卻似乎並不嚮往如長輩們一樣,把自己的未來與大港油田捆綁的那麼緊密。“雖然我老公也是大港‘土著’,但我還是支援他在北京工作。”小林著重解釋,“不是説去外邊就一定比留在大港好,只是我們不想過一切都在預料之中的生活,還希望追求夢想。”

  大概從2006年起,即便仍然享有油田子弟可免試安排工作的待遇,越來越多的新一代大港人卻選擇了外出打拼。“現在我身邊的同齡人留在大港和外出工作的各佔50%吧。”在小林的老公仁軍(化名)看來,這不僅僅與新觀唸有關,也與大港油田這些年來發生的變化有關。

  無法回避的“變老”

  面積達到18716平方千米的大港油田,是共和國繼大慶、勝利之後的第三個油田,承載著1964年“華北石油勘探會戰”的卓著功勳。

  遺憾的是,《證券日報》記者無從獲取有關大港油田公開且連貫的數據,也就無法以較為客觀的方式描繪它的發展軌跡。

  不過,通過中石油官網、相關媒體報道等可信的公開渠道,記者將碎片式的資訊加以整理,匯總了如下一組數據:根據我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大港探區石油資源蘊藏量20.56億噸,天然氣資源蘊藏量3800億立方米。

  截至2005年底,大港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9.36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734.77億立方米;累計生産原油1.32億噸、生産天然氣164.5億立方米。

  相對於此,最近的一則有關大港油田的報道顯示,截至2015年底,大港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2.4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740億立方米;累計生産原油1.81億噸、天然氣235億立方米。

  這裡需要注解的是,只有“探明地質儲量(也稱三級儲量)”,才是指在油氣藏評價階段,經評價鑽探證實油氣藏(田)可提供開採並能獲得經濟效益後,估算求得的、確定性很大的地質儲量(相對誤差不超過±20%)。而相對於“探明地質儲量”的“預測地質儲量(即蘊藏量)”,則是指在圈閉預探階段預探井獲得了油氣流或綜合解釋有油氣層存在時,對有進一步勘探價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氣)藏(田),估算求得的、確定性很低的地質儲量。

  也就是説,至少看客們很難在“20.56億噸石油、38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蘊藏量”與“實際生産(可採儲量),甚至是探明地質儲量”間建立邏輯關係。

  但拋開蘊藏量,《證券日報》記者據上文其他數據粗略推算,得出的結果顯示:在2005年—2015年的10年間,大港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新增了3.04億噸、5.23億立方米;10年間累計生産原油4900萬噸,天然氣70.5億立方米。

  “不用看以前的數據,我都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大港油田近10年來的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天然氣地質儲量,更為關鍵的是新增可採儲量(無法從公開資訊渠道獲取)肯定不如以往了,這個下滑的幅度也應該不小。”現供職于大港油田某核心業務板塊的董天(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説,“這畢竟是座老油田了,勘探、開採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投入也越來越高。”

  事實上,不僅是董天,業界普遍將大港油田的未來定義在了“中後期發展階段”。恰如,按原油産量計算,早在1996年時,大港油田在全國陸上21個油氣田中位居第六。而今,記者卻無法在全國油田前十榜單中,找到它的名字。

  頑強的生命力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姥爺那代人開發大港油田不容易,他不僅工作環境艱苦,生活上,更是用區區85元工資,養活我們一大家人。”講起姥爺的過往,以及參加抗美援朝的故事,小林眉目間流露出的是對英雄的敬仰。的確,是小林姥爺那代人的苦難,換來了大港油田此後的輝煌。他不僅是小林眼中的英雄,更應是我們所有晚輩眼中的英雄。

  當然,小林的老公也不容易,為了盡可能多掙些錢,同時不太虧欠在大港油田帶孩子的小林和岳父、岳母,即便經常出差、加班、熬夜,仁軍每週五一下班,都要星夜兼程回到大港,週日再返程北京,好似他從未感到疲勞。

  “以前大港油田子弟都是可以免試安排工作的。大概在2000年—2006年期間,政策發生了變化,比如一開始不重學歷,中專、技校畢業的子弟,油田都可以安排工作。但後來越來越嚴了,不僅要大學畢業,還必須專業對口,可能還得找找人、求求情,才能回得來。而現在,油田的政策改為了‘只出不進’。”但仁軍似乎不後悔,“我本科學環境工程的,按理説2006年畢業時回來工作應該也不難,但當初還是比較堅決的選擇去了北京。在北京機會多掙得多,視野也更開闊“。

  同為80後大港“土著”、油田子弟,張波(化名)是仁軍從初中起就形影不離的“發小”。但他們的選擇不同,大學畢業後,張波都留在了大港。

  張波現供職于大港油田一工程類國有企業,“雖然是國企,但我們完全‘自負盈虧’,實施效益考核,和部分大港油田的企業不同,我們的市場在全國乃至海外,所以,我們的工作並不局限于大港,也經常要出差到處跑。”

  顯然,張波也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現在的工作和我所學的專業對口,另外由於經常出差,並不覺得資訊閉塞。收入上,在大港油田,我也不算差的。”而除了這些,30歲出頭便已是副科級幹部的張波堅信,大港油田能夠承載他的夢想。

  “其實現在不少當初選擇外出打拼的人都在尋求回來工作的機會。”這一跡象,80後張波和60後董天都曾向記者提起。

  在北京租房“蝸居”,卻在大港有房有車,仁軍對此感同身受。“隻身在外工作、生活不那麼容易啊,相對來説還是回到大港,守在家人身邊安逸得多。另外,我們這撥80後大都為人父母了,照顧孩子是個很殘酷也很現實的問題。我現在就不得不讓孩子回來上學。”

  “除了生活上,在大港油田發展也未必不好。我判斷,正在興建的南港工業區、大港油田在尼日等國的海外項目,再比如,我堅信石油價格終將回升等等,這一切都有助於大港的發展。”對此,從畢業至今已在大港工作十餘年的張波似乎更有發言權。

  同樣匯總自可信的公開渠道,並進行整理的另一組數據,也許有助於人們從另一個側面審視大港油田的發展。

  根據有關記載,截至1996年底,大港油田累計生産原油9349萬噸,天然氣124億立方米。而如果按大港油田開始建設的1964年算起,即大港油田生産原油9349萬噸、天然氣124億立方米用了32年,平均每年生産原油292.16萬噸,生産天然氣3.88億立方米。

  到了2005年底,大港油田累計生産原油1.32億噸、生産天然氣164.5億立方米。即按始建的1964年算起,大港油田生産原油1.32億噸、天然氣164.5億立方米用了41年,平均每年生産原油321.95萬噸,生産天然氣4億立方米。

  而在2005年—2015年的10年間,大港油田累計生産原油4900萬噸,天然氣70.5億立方米,即平均每年生産原油490萬噸,天然氣7.05億立方米。

  從“292.16萬噸、3.88億立方米”到“321.95萬噸,4億立方米”,再到”490萬噸,7.05億立方米“,處在“中後期發展階段”的老油田,與節節攀升的産量間的不對等,曾令記者一度擔心算錯,直到這組數據得到了有關媒體一則報道的佐證:繼2004年原油産量首次突破488萬噸後,2005年大港油田原油産量達到509.95萬噸,油氣當量達到536.4萬噸(其中將天然氣産量按熱值折算為原油産量)。

   不同角度讀歷史

  “2015年,大港油田生産原油444萬噸,天然氣5.1億立方米。”根據媒體報道的描述,去年這一産量實現了“高標準完成年度生産任務”。不過,董天説,“去年大港油田應該是虧損的。引發虧損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國際油價,今年的情況恐怕也不會好,延續虧損的可能性很大”。

  幸運的是,張波的工資暫時還沒有下調,“因為我們自負盈虧,整體的效益不佳傳導到我們這裡還需時日。但目前大港油田政策是要保證一線職工工資待遇,二、三線恐怕都會下調。”

  年齡、級別都高過張波很多的董天向記者確認,“去年有些工資已經下調了,今年絕大部分二、三線職工工資肯定會下調。職工、家屬的福利也都會削減,甚至取消。”

  董天、張波以及小林的姥爺、父母都認為,“除了眾人皆知的國際油價,大港油田的投入、成本越來越高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只不過,他們的視角不同,感受也不同。

  “過去地層壓力高,勘探、採油的成本都很低。但現在,要進行二次採油、三次採油,用泵往上抽油,所以一方面問題出現在生産上,勘探、開採等投入、成本都非常高。”從事過多年一線工作,對鑽探頗為了解的董天還認為,“大港油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醫院、學校、商超、後勤等等一應俱全,在這裡職工、退休職工、職工家屬的‘吃喝拉撒’企業都要管,‘包袱’相當之重。”

  這一“包袱”的沉重,隨著《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大港油田時的數據計算可知一二。據粗略了解,目前生活在大港油田的常住人口加流動人口總數達到了約22萬人,其中油田職工、退休職工、職工家屬合計約有17萬人。

  “在職職工可能只有7萬—8萬人吧,剩下的將近10萬人幾乎都是退休職工和職工家屬了。”仁軍介紹,“常駐大港油田的外來企業非常少,絕大多數的外來人都是些小商小販。”

  不過,小林的母親並不認為退休職工和職工家屬是企業最重的“包袱”。“1999年,大港油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的分拆,成立了兩家公司,一家還叫大港油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另一家叫大港油田分公司。”小林的母親回憶,“大概就是從這時起,大港油田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就與社會保障接軌了。也就是説,這部分所謂的‘包袱’很早就不再由大港油田各二級單位承擔了。而在2012年以後,大港油田退休職工又從油田各單位被劃分出來,歸為同一管理。這使退休職工的福利,相對於過去各單位管理時降低了很多”。

  公開資料顯示,1995年12月份,原大港石油管理局改制為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所屬國有獨資公司,並更名為大港油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小林母親所説的改革始於1999年6月,大港油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分開,油氣勘探、加工銷售等核心業務從大港油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劃出,改組為上市公司,稱“中油股份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鑽井、修井等施工作業技術服務、機械産品加工銷售、生活後勤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非核心業務為存續企業,仍然沿用大港油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名稱。

  現任中石油董事長王宜林(約2008年初)在大港油田幹部大會上的講話中曾有描述,(1999年的)重組以來,大港油田累計新增三級儲量6.39億噸,尤其是2007年新增三級儲量達到2.14億噸,為重組之初2000年的5倍,是8年來三級儲量增幅最大、總量最多的一年。原油産量持續攀升、連創新高。從2005年起,原油産量連續三年超過500萬噸。8年來,累計生産原油3643.7萬噸、天然氣29.4億立方米。經營效益大幅提高。8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91億元、實現利潤400億元、上繳稅費153億元,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和上繳稅費當時均創出了歷史最好水準。

  這亦是《證券日報》記者從公開渠道,找到的唯一有關大港油田財務數據的記載。

  時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的王宜林正是在作上述發言時,宣佈了大港油田另一輪改革的啟動。2007年底—2008年初,大港油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鑽井、測井、錄井、定向井業務與華北油田相關單位組建為渤海鑽探公司。

  “在又一次改革後,除了劃去渤海鑽探的部分業務外,我記得大約半年後,大港油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剩餘的很多輔業又與大港油田分公司合併了。”董天所説的也留有記載,2008年,剝離鑽井、測井、錄井、定向井業務後的大港油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其他單位,與大港油田公司整合。整合後的大港油田原油年生産能力510萬噸,天然氣年生産能力5億立方米。截至2008年底,累計為國家生産原油1.47億噸、天然氣176億立方米。

  小林母親認為,從1999年—2000年開始,大港油田的主業、輔業又進行了更為繁複的劃分,形成了石油管道、中石化煉油廠、渤海鑽探、渤海裝備等若干個局級單位。“機構在擴大,管理人員在增加,這可能是殃及企業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董天聽完記者的轉述,斬釘截鐵地説,“我不這麼看,改革一方面是要迎合上市的要求,另一方面,我理解這種改革實質是在企業內建立了甲方、乙方的機制,使內部形成充分競爭,是個促進效率的好辦法。”思索良久,董天向記者強調,“企業不容易啊,歷史這麼悠久的重量級國企更不容易,要付出很多,背負很多。”

  大港油田路在何方

  儘管看法不一,《證券日報》記者仍深切感到,不論小林一家還是董天、張波,也不論他們選擇了離開或者留下,殊途同歸,所有的大港人都期盼他們熱愛的這片沃土愈發生機勃勃,並甘願為之付出努力。

  那麼,老國企大港油田的路在何方?

  或許就在腳下。

  張波所説的南港工業區,是規劃以發展石油化工、冶金裝備製造為主導,以承接重大産業項目為重點,以與産業發展相適應的港口物流業為支撐的綜合性、一體化的現代工業港區。而南港工業區也是天津“雙城、雙港”空間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泰達(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英文名稱“TEDA"的音譯)品牌下開發建設的專業化工園區。

  資料顯示,南港工業區位於天津市東南部,緊鄰渤海灣,距離天津市區45公里,距離天津機場40公里,距離天津港20公里。其規劃西起津歧公路,向東圍海造陸至-4米等深線,南至青靜黃河右治導線,北至獨流減河左治導線,面積達200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6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8平方公里。在此基礎上,南港工業區具有32.1km岸線,規劃建設東、西兩個港區,西港池為石化專用港區,東港區為綜合性港區,未來通航能力達到10萬噸-15萬噸。

  “其實大港油田與南港工業區沒有什麼關係,但由於它發展定位於重、化産業(如電力、石化、冶煉、重型機械、汽車、修造船等,其産品市場覆蓋面廣,為國民經濟各産業部門提供生産手段和裝備)和港口綜合體。我認為這與大港油田很多企業的業務有切合點,那麼,如果南港工業區發展得好,大港油田便可借力。”張波認為。

  小林一家卻並不那麼看好2009年就開始建設,總體進展緩慢的南港工業區,甚至擔憂化工等産業其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

  而與之觀點相似,董天也不認為大港油田必須借助南港工業區才能發展:“不是唱高調,我真的認為必須依靠技術創新。”

  董天説,1988年大學畢業就來到大港的他,這麼多年來親眼目睹了科技使太多過去不可能的事變為了現實。“過去認為不能採的油,如今能採了,過去認為尋找不到的儲量,找到了。所以,科技創新是我認為的供給側改革真諦所在。”

  除了借力南港工業區、深耕科技外,不少大港人認定“大港油田的未來在海外”。張波所説的大港油田尼日項目便是典型。據説,尼日這個曾經的石油進口國在大港油田外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從2011年入手不到兩年就摘掉了“貧油”的帽子,2013年基本探明一個億噸級和三個千萬噸級油田。大港油田還為尼日項目設定了一個目標,即在近兩年實現400萬噸原油年産能,而這相當於在海外再造了一個大港油田。

  但回到眼前,大港油田不得不做且正在做的是,不再招收油田子弟,進行減員增效;生産上遵循效益開發(不再開採低效井、減少新開井量)原則,力求挨過油價寒冬等等。

  儘管就在不久前,關於2015年中石油年報,各界將其評價為,“亞洲最賺錢公司”創下了1999年以來的最差業績。但在大港人看來,石油價格的回升只是時間問題。

  除了這些,大港油田還擁有一批繼承了老一輩開拓精神的新一代大港人。另外,在大港油田,《證券日報》記者幾乎沒有看到停歇的“磕頭機”,連片的巨型儲油罐遠遠望去十分壯觀。(于 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