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能源 > 能源要聞 > 正文

字號:  

購買新能源車共識提升 中國成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國

  • 發佈時間:2016-02-16 14: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據新華社電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佈局的戰略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年多來,環境保護合力集聚形成——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日趨完善,“生態”“環保”“綠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詞,廣泛的生態共識落地生根,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和巨大的合力。

  建設生態文明融入治國理政藍圖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人民群眾普遍富裕起來。但是粗放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沉重代價。

  馬路寬了,高樓多了,錢包鼓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潔凈的空氣卻成了奢侈品,這是我們追求的現代化嗎?高能耗、高排放難以為繼,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成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遵循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彰顯執政擔當,將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視為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融入治國理政宏偉藍圖。

  十八大以來,無論考察調研,還是重要會議,大江南北,國內國外,習近平總書記走到哪,就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講到哪: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綠色生活方式共識度不斷提升

  政績考核的“指揮棒”,越來越清晰地指向綠色低碳。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2013年底,中組部印發《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規定各類考核考察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産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要求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指標的權重。

  去年8月出臺的《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強調顯性責任即時懲戒,隱性責任終身追究,讓各級領導幹部耳畔警鐘長鳴。

  各省份的兩會正密集召開,這是觀察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一個窗口。北京不以GDP論英雄,要求領導幹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發展品質、優化發展環境上,明確了今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5%左右等多項較高的生態環保目標;福建強調要保住“清新”,決不能要了金山銀山丟了綠水青山,那樣做對不起老百姓,對不起子孫後代。丟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也不會長久,最終也會丟掉。

  各地政府的施政綱領中,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裏,“生態文明”成為高頻詞。面向經濟新常態,循著發展新思路,各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轉方式、優結構、改善生態環境上,努力實現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

  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能效家電,減少塑膠購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隨手拍”拯救家鄉河流……越來越多的公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共識度不斷提升,“最大公約數”正在形成。

  去年全國PM10濃度同比下降7.4%

  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佈實施,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繼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後,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見》首次提出“綠色化”概念,並將其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並列,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內涵,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路徑。

  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印發,明確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1月21日,備受關注的江蘇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塵埃落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駁回泰州一家企業的再審申請,被告企業被要求賠償環境修復費用1.6億余元的審判結果維持不變。社會各界拍手稱快:新環保法,確實有鋼牙利齒!

  《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通過,並於今年元旦開始施行;立法機關正加快推進《水污染防治法》修訂;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前期工作緊鑼密鼓開展。中國生態環境法治體系不斷完善、加嚴。

  中國堅決向污染宣戰,提升生態環境品質。被稱為“氣十條”和“水十條”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先後發佈實施,各有十個方面35項具體措施,為打贏治污攻堅戰提供了充沛“彈藥”和真金白銀。

  各地多措並舉防治大氣污染,提升了“氣質”,減輕了公眾的“心肺之患”。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338個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同比下降7.4%;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個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全球24%

  河北省武安市活水鄉,高如增兄弟7人早些年一直開鐵礦,現在華麗轉身搞旅遊。

  七步溝景區2012年開始運作後,遊客數量從不足15萬人次,逐年遞增到去年的50萬人次,今年春節期間來自省內外的遊人絡繹不絕。“鐵礦資源總有採完的時候,七步溝這個自然資源,祖祖輩輩不會用完!”高如增對未來充滿信心。

  隨著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持續推進,無數人的生産生活乃至命運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日益變綠變美、充滿盎然生機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已成世界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國

  “最大的決心會産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里程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評價中國作用,認為中國對《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動”可圈可點。

  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通過法律、行政、技術、市場等手段全力推進。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全球總量的24%,新增裝機容量佔全球增量的42%,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承諾”作出表率。

  面向未來,中國向國際社會宣佈了低碳發展的系列目標,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雖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我們的承諾。”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倡導並推動各國攜手應對生態危機、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共同守護地球家園,得到國際社會“點讚”。

  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

  “森林是我們從祖宗那兒繼承來的,要留傳給子孫後代,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品質。

  據國家林業局最新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共完成造林4.5億畝、森林撫育6億畝,分別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綠進,沙退。最近發佈的我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與第四次監測結果(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狀況,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

  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恢復壯大

  白雪覆蓋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柴河林業局衛星林場,春節期間家庭旅館生意紅紅火火,白雪變成“白銀”。2014年4月,全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林場職工們紛紛辦起了家庭旅館。“比拉木頭強多了!”忙碌著的“大潘客棧”老闆娘胡秀英,樂呵呵地説。

  從黑龍江到吉林、內蒙古,廣袤原始森林裏,多年不絕的伐木聲已戛然而止。數以十萬計的林業工人放下斧鋸,從“砍木頭”轉為“種樹看林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明確“三步走”,到2017年實現全面停止全國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

  前所未有的生態保護投入和力度,使得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持續增加,居於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達2729個,佔陸地國土面積14.8%。90.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類得到保護,大熊貓等一大批重點保護和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壯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