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財經 > 能源 > 能源要聞 > 正文

字號:  

全國碳交易市場有望明年底啟動 開啟千億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6-30 09:11:5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歐陽凱  責任編輯:朱苑楨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副處長王庶近日對外透露,“希望能夠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一些業內觀點認為,此舉或將標誌著高達千億元新市場開啟。

  此前本報曾報道,全國碳交易市場初步將納入5+1個行業(電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和航空服務業)的年排放量在2.6萬噸以上的企業,碳排放交易量可能涉及30億~40億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將分階段建設,其中,2014年到2016年為準備階段,完成設計和建設,建立隊伍,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基礎能力;2017年到2020年為運作完善階段,啟動市場交易,探索運作規律,完善市場制度,穩步發展市場;2020年後為穩定深化階段,擴大覆蓋範圍,增加交易産品,探索國際銜接。

  試點地區進行多樣化創新

  隨著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的啟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廣州)及深圳市的碳交易試點平臺均把發展成“國家級”平臺確立為最高發展目標。

  亞洲開發銀行碳市場專家莫淩水指出,未來誰能夠實現這一最高目標,取決於誰能在內部制度建設、市場運作規模等方面拔得頭籌。

  安迅思中國碳市場分析師陳少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各個試點市場的創新舉措各有韆鞦。深圳、湖北允許境外投資者參與交易,北京推出掉期産品,廣東則進行定期配額拍賣的試點,總體而言,各個交易所都累積了對統一碳市場有價值的不同經驗。

  對於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國家、地方和企業應該如何參與等問題。王庶表示,希望國家、地方和企業能夠形成上下聯動、互相支援的機制。

  國家層面上,重點推立法體系的建設,制定出全國配額總量和分配的方案以及相關的管理配套細則,包括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交易機構的管理辦法、第三方交易機構的管理辦法、核查指南以及註冊登記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今明兩年的重點是讓碳排放權管理條例出臺,目前已經完成了徵求意見稿,現正在根據各方面的意見進行修改完善,下一步將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召開聽證會,再修改並提交國務院法制辦。

  地方層面上,配合國家做好政策設計,包括能力建設的培訓,重中之重是幫助國家做好企業碳排放的報告和核查工作。據悉,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以後,地方主要是負責配額的具體分配,相關企業的履約等級。王庶告訴記者,希望2016年底啟動以後,按照全國統一、地方執行的原則來運作,也就是國家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具體的由地方主管部門跟企業銜接。

  企業層面上,近兩年主要是配合國家參加一些培訓,包括企業內部建立資産管理體系、核查制度。王庶説,很多企業,特別是央企已經建立了碳資産管理的隊伍。

  建全國市場需吸取歐盟教訓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相較于國外成熟市場,國內七個試點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活躍度較低。

  陳少成告訴記者,交易活躍與否有很多因素導致,例如:投資機構或個人的參與、配額發放的鬆緊程度、納入控排企業的數量、企業的碳管理意識和參與交易的願意(包括對風險的偏好)、交易工具的豐富程度等。

  實際上,根據國外經驗,要真正提升交易量必須同時推出適合的衍生品,比如碳期貨。有了適合的衍生品,控排企業或投資機構就能以較有效和便宜的方式更好對衝價格或投資風險,促進活躍的交易。

  此外,不少專家指出,碳排放額度、碳價格的確定一定要吸取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教訓。王庶認為,當前重中之重即是制定出碳配額分配方案,欲充分借鑒深圳和其他試點城市的經驗,提出全國市場覆蓋的範圍,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方案。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歐盟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被認為是碳排放制度建設最先進的地區,但近幾年,其碳價格急劇下跌,從每噸30歐元跌至每噸5歐元,意味著免費碳排放的額度太多,使碳交易失去了促使企業減排的威懾力。

  陳少成指出,歐盟碳價的崩潰一方面是因為配額發放過多(因在設定配額量時未預想到經濟的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體系設計上缺乏有效、靈活的配額調整機制。因此,中國在設計之初就應考慮建立相應的干預機制:在配額價格過高時投放一定儲備量;在配額出現嚴重過剩時吸納儲存。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清潔發展機制與碳市場管理部主任鄭爽認為,試點對於全國體系建設的借鑒是,一定要加強好數據建立,科學制訂碳交易總量目標,制訂配額的調節機制。

  金融機構或將大舉進場

  業內普遍認為,明後兩年,隨著全國碳市場啟動,這一千億市場將成新風口,各種機構會蜂擁而至。

  招銀國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冀承表示,在這個市場上服務的仲介機構、金融機構,擁有非常豐富的行業經驗,有技術和數據,希望這些價值能夠在服務中體現出來。

  今年4月8日,由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和招銀國金投資有限公司發起的全國首個碳信託基金正式啟動,首期資金規模達5000萬元。冀承表示,當時考慮到全國市場只有七個試點省市,相互之間市場容量非常有限,因而基金規模有限。“根據全國碳市場的路線圖,我們覺得未來基金規模應該有很大想像空間。”冀承表示,全國碳市場推出後,這個市場有足夠空間讓各個金融機構大舉進入,會有越來越多的銀行、信託、私募基金盯上這個藍海市場,搶佔份額。“金融是服務行業,服務意識體現在金融産品創新上。”冀承指出,配額履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這一屬性可以視同為一項資産,但目前大部分企業還沒有把排放權視作一項資産來進行經營管理。如果排放權成為一項資産,是否可以考慮資産附帶回購權的質押融資?金融機構很喜歡和房地産企業或者有實物資産的企業進行質押業務,同樣,金融機構能否到配額企業中進行配資?這是金融機構應該考慮的一個新方向。

  《《《

  碳交易試點市場的配額分配方法、履約期、交易方式

  每年5月31日前

  天津

  配額分配以免費發放為主、以拍賣或固定價格出售等有償發放為輔。

  網路現貨、協議交易和拍賣交易。

  次年的6月15日

  北京

  對企業(單位)的配額按照“分別核定、分別發放”的原則核定發放

  整體競價交易、部分競價交易和定價交易;交易雙方具有關聯關係的或大宗交易,須選擇場外協商方式進行交易。

  2014年6月30日

  深圳

  深圳市配額分配分為有償分配和無償分配兩種方式首個交易期內(2013-2015)無償分配的配額不低於配額總量的90%

  2013年12月20日改為“現貨交易”,此前為“定價點選”

  每年6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

  上海

  採取免費或者有償的方式,通過配額登記——註冊系統向納入配額管理的單位分配配額。目前全部免費

  掛牌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進行

  每年6月20日前

  廣東

  2013~2014年控排企業、新建項目企業的免費配額和有償配額比例分別為3%、97%2015年比例分別為10%、90%

  現貨交易方式包括掛牌競價、掛牌點選、單向競價、協議轉讓或經交易主管部門批准的其他方式

  《《《

  低碳産業年投入需兩萬億 專家:撬動民間資本是關鍵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截至目前,國內七大碳交易試點均推出了相關碳金融産品,包括碳信託、碳債券、碳保理、碳資産抵押等衍生品。除此之外,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交易機構等,也正抓緊形成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新金融模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綠色金融工具發展和綠色項目投資較為乏力。去年,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馬駿博士曾公開表示,“我們估計綠色産業在今後5年當中,每年需要投入的(資金)數量達到2萬億(元)以上,約3%的GDP。在全部的綠色投資當中,預計政府出資的比例在10%至15%,社會投資的比重要佔到85%至90%。”

  多位專家均指出,從全球經驗來看,可持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投資問題,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缺乏鼓勵綠色投資的激勵機制。

  引導資本有效流動

  實際上,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從而引導大量民間資本進入綠色行業至關重要。

  2007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佈了《關於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範信貸風險的意見》,標誌著綠色金融在我國開始發展。綠色金融是指金融機構將環境評估納入流程,在投融資行為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綠色産業的發展。

  “總體來看,我國的綠色金融總需求包括財政資金和金融資金,今後六年左右,少則需要約20萬億元,多則需要約26萬億元。”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認為。

  馬中進一步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環境保護資金和環保投資的比例較低。到“十二五”最後一年可能達1萬億元,但與60多萬億元的GDP和40多萬億元的固定資産投資相比,顯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必須大幅提高綠色金融的水準和規模,才能夠實現環境保護要求。

  在馬中看來,中國綠色金融的資金需求體現在幾個方面,包括能源部門、基礎設施、環境修復、工業污染治理和資源節約等。僅修復地下水品質一項,取決於不同的修復技術和修復標準,大概需要3萬億~10萬億元,時間持續近20年左右。

  面對發展綠色經濟的鉅額資金投入需求,如何解決?

  對此,英國碳貿易資本有限公司碳金融總監寇維維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依賴公共部門的資金肯定不夠,可以把公共部門的資金作為種子資金,撬動更多機構參與。比如在丹麥,其公共資金可以撬動8倍私營部門的資金。”

  英國氣候債券倡議組織首席執行官肖恩·基德尼亦對記者表示,“政府要制定一些政策幫助我們引導資金流向,讓錢進入到環保領域。”

  馬中指出,政府的財政投入非常關鍵,可以有效引導資本流動。“採用轉移支付方式支援一些環境類投資、環境項目,同時建立各種形式,如資金和股權收益權、經營權等,包括現在非常熱門的PPP,這些都可以通過財政資金介入實現有機結合,推動綠色金融資金供給的有效實現。”

  據挪威駐廣州總領事館的總領事艾思朋介紹,該國800億美元主權財富養老基金最近做了一個重要決策——將在煤礦公司的投資撤出,這能極大地推進全球的綠色經濟發展。中國同樣擁有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的經驗也許有借鑒意義。

  機制創新仍是關鍵

  “過去三年,國際綠色債券的增長迅速,今年會有700億美元的發行量,明年將會達到1000億美元的發行量。”肖恩·基德尼向記者介紹稱,這一市場規模主要是由國際機構投資者驅動,已發展到原來的三倍。

  從國際上來看,發達國家在綠色金融相關制度安排上已有幾十年經驗。其綠色金融體系主要是通過貸款、産業基金、發行綠色債券和股票、保險等金融服務將社會資本引入到環保、節能、清潔能源和交通等綠色産業以及綠色信貸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在財稅政策支援下有很多創新機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現階段,我國綠色經濟方面的投資主要依靠傳統的國債模式和政府財政支援,一方面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資源的外部性問題,另一方面也無法滿足競爭性綠色産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在中國經濟進入産業升級和增長模式轉變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引導下的、依靠市場機制調節的綠色金融創新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美國洲際交易所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傑夫認為,在引導民間資本流向綠色金融的過程中,機制創新是關鍵。

  記者梳理七大碳交易試點推出的相關碳金融産品發現,包括碳信託、碳債券、碳保理、碳資産抵押等衍生品,然而從國際上的情況看,碳市場最受歡迎的還是碳期貨産品,因為對企業來説,碳期貨交易可以提前鎖定企業的履約成本。此外,期貨市場還能帶來現貨市場的活躍,以及其他金融産品的發展。銀行在做碳資産的抵押貸款時最擔心的就是抵押品賣不出去,如果有了碳期貨,銀行在做抵押貸款的同時在碳期貨市場做相應額度的賣空,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安迅思中國碳市場分析師陳少成分析稱,“預計統一碳市場中的期貨産品應該會在2020年前後(即市場對碳期貨産品已有較充分認識後)推出”。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安國俊認為,中國綠色經濟增長需要金融創新化解資金瓶頸,需要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個輪子,驅動可持續增長。

  安國俊進一步表示,從機制層面來推動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發展,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對環保業務服務,包括融資支援,綠色金融租賃、節能環保的資産證券化,研究推進能效貸款,綠色金融租賃、碳金融産品,節能減排的收益權和排污權質押融資,還有綠色保險創新,加快推進綠色評級制度,加強財稅支援力度,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協調合力,推進環保産業發展。

  (實習生吳瞬對此文亦有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