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能源 > 能源要聞 > 正文

字號:  

低碳産業年投入需兩萬億 專家:民間資本是關鍵

  • 發佈時間:2015-06-30 08:46:24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截至目前,國內七大碳交易試點均推出了相關碳金融産品,包括碳信託、碳債券、碳保理、碳資産抵押等衍生品。除此之外,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交易機構等,也正抓緊形成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新金融模式。記者了解到,目前綠色金融工具發展和綠色項目投資較為乏力。去年,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馬駿博士曾公開表示,“我們估計綠色産業在今後5年當中,每年需要投入的(資金)數量達到2萬億(元)以上,約3%的GDP。在全部的綠色投資當中,預計政府出資的比例在10%至15%,社會投資的比重要佔到85%至90%。”

  多位專家均指出,從全球經驗來看,可持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投資問題,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缺乏鼓勵綠色投資的激勵機制。

  引導資本有效流動

  實際上,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從而引導大量民間資本進入綠色行業至關重要。

  2007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佈了《關於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範信貸風險的意見》,標誌著綠色金融在我國開始發展。綠色金融是指金融機構將環境評估納入流程,在投融資行為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綠色産業的發展。

  “總體來看,我國的綠色金融總需求包括財政資金和金融資金,今後六年左右,少則需要約20萬億元,多則需要約26萬億元。”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認為。

  馬中進一步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環境保護資金和環保投資的比例較低。到“十二五”最後一年可能達1萬億元,但與60多萬億元的GDP和40多萬億元的固定資産投資相比,顯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必須大幅提高綠色金融的水準和規模,才能夠實現環境保護要求。

  在馬中看來,中國綠色金融的資金需求體現在幾個方面,包括能源部門、基礎設施、環境修復、工業污染治理和資源節約等。僅修復地下水品質一項,取決於不同的修復技術和修復標準,大概需要3萬億~10萬億元,時間持續近20年左右。

  面對發展綠色經濟的鉅額資金投入需求,如何解決?

  對此,英國碳貿易資本有限公司碳金融總監寇維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依賴公共部門的資金肯定不夠,可以把公共部門的資金作為種子資金,撬動更多機構參與。比如在丹麥,其公共資金可以撬動8倍私營部門的資金。”

  英國氣候債券倡議組織首席執行官肖恩·基德尼亦對記者表示,“政府要制定一些政策幫助我們引導資金流向,讓錢進入到環保領域。”

  馬中指出,政府的財政投入非常關鍵,可以有效引導資本流動。“採用轉移支付方式支援一些環境類投資、環境項目,同時建立各種形式,如資金和股權收益權、經營權等,包括現在非常熱門的PPP,這些都可以通過財政資金介入實現有機結合,推動綠色金融資金供給的有效實現。”

  據挪威駐廣州總領事館的總領事艾思朋介紹,該國800億美元主權財富養老基金最近做了一個重要決策——將在煤礦公司的投資撤出,這能極大地推進全球的綠色經濟發展。中國同樣擁有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的經驗也許有借鑒意義。

  機制創新仍是關鍵

  “過去三年,國際綠色債券的增長迅速,今年會有700億美元的發行量,明年將會達到1000億美元的發行量。”肖恩·基德尼向記者介紹稱,這一市場規模主要是由國際機構投資者驅動,已發展到原來的三倍。

  從國際上來看,發達國家在綠色金融相關制度安排上已有幾十年經驗。其綠色金融體系主要是通過貸款、産業基金、發行綠色債券和股票、保險等金融服務將社會資本引入到環保、節能、清潔能源和交通等綠色産業以及綠色信貸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在財稅政策支援下有很多創新機制。記者了解到,現階段,我國綠色經濟方面的投資主要依靠傳統的國債模式和政府財政支援,一方面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資源的外部性問題,另一方面也無法滿足競爭性綠色産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在中國經濟進入産業升級和增長模式轉變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引導下的、依靠市場機制調節的綠色金融創新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美國洲際交易所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傑夫認為,在引導民間資本流向綠色金融的過程中,機制創新是關鍵。

  記者梳理七大碳交易試點推出的相關碳金融産品發現,包括碳信託、碳債券、碳保理、碳資産抵押等衍生品,然而從國際上的情況看,碳市場最受歡迎的還是碳期貨産品,因為對企業來説,碳期貨交易可以提前鎖定企業的履約成本。此外,期貨市場還能帶來現貨市場的活躍,以及其他金融産品的發展。銀行在做碳資産的抵押貸款時最擔心的就是抵押品賣不出去,如果有了碳期貨,銀行在做抵押貸款的同時在碳期貨市場做相應額度的賣空,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安迅思中國碳市場分析師陳少成分析稱,“預計統一碳市場中的期貨産品應該會在2020年前後(即市場對碳期貨産品已有較充分認識後)推出”。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安國俊認為,中國綠色經濟增長需要金融創新化解資金瓶頸,需要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個輪子,驅動可持續增長。

  安國俊進一步表示,從機制層面來推動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發展,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對環保業務服務,包括融資支援,綠色金融租賃、節能環保的資産證券化,研究推進能效貸款,綠色金融租賃、碳金融産品,節能減排的收益權和排污權質押融資,還有綠色保險創新,加快推進綠色評級制度,加強財稅支援力度,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協調合力,推進環保産業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