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能源 > 能源要聞 > 正文

字號:  

環保法落地年 環保部向“未批先建”動刀

  • 發佈時間:2015-03-03 07:02: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謝淩宇

  一年春來到,又到兩會時。今年兩會與往年在細節上有一個不同,環保話題在這兩天衝破降息和不動産登記等熱門財經新聞話題的“圍追堵截”,在兩會到來之際成為最熱門話題。巧合的是,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也在這兩天上任。

  3月2日,距離環保法正式實施已經過去兩個月,剛剛履新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北京與記者見面。他用“鐵腕治污”來形容即將展開的2015年環保部的工作,重拳推進新環保法落地,對違法企業進行嚴肅查處和對地方政府啟動問責外,還會對“未批先建”的項目進行治理,同時還將對“紅頂仲介”進行清理。

  動 作 新環保法“亮劍” 首先指向“未批先建”

  “2015年將成為環保法落實的關鍵年。”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表示。他透露,一方面,下一步環保部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環保核查, 嚴肅查處環境違法問題,對違法企業,地方政府和部門違法行為要依法查處,並且對於重點環境問題處理情況、違規違法單位及法人代表人名單和處理整改情況向社會公示。另一方面,要繼續對環境標準加碼,下一步環保部將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發佈配套文件並且會針對實際情況,及時提出新的指導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這僅僅是環保部重拳出擊,鐵腕治污的一個部分。潘岳在會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下一步環保監管也會對“未批先建”的項目進行治理,另一方面,也會對環保“紅頂仲介”進行清理,整改小組已經開始行動,地方以各種名義、各種形式和環保行政部門還保持著關係的仲介公司全部進行“脫鉤”。

  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未批先建”項目都是環保監管最難啃的硬骨頭,這部分産能往往存在於産能過剩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産業中,而這些高耗能的企業也是當地環境污染的重點大戶,往往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一位業內人士曾告訴記者,包括電解鋁、鋼鐵這樣的高耗能産業,未批先建的項目比例可能要達到甚至超過一半。

  1月4日在廣州市白雲區鐘落潭光明村三窿,聯合執法人員將一張印著“廣州市白雲區環境保護局”封條鄭重地貼在充滿油污的一家無牌無證非礦物工廠5台煉油爐爐膛處……對這家曾經被多次掛牌督辦卻屢次捲土重來的“困難戶”動刀,廣州揭開了實施新環保法向污染宣戰的第一幕。據不完全統計,新法生效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裏,實施按日計罰案共15件,個案最高罰款數額為190萬元,罰款數額達723萬元;實施查封、扣押案共136件;實施限産、停産案共122件;移送行政拘留共107起。

  不僅如此,公檢法積極介入新環保法實施,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18個省設立了382個環保法庭、合議庭或巡迴法庭。新環保法生效以來,各地公安機關已對部分環境違法案件責任人實施拘留。如河北省唐山市公安機關1月以來已偵辦涉及環境污染刑事案件58起,刑事拘留42人。

  此外,環境公益訴訟也從之前的“零受理”有了新的進展,各地法院最近還相繼受理和審判了一批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江蘇省泰州市環保聯合會針對6家化工企業違法排污污染公共水域案,成功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江蘇省高級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要求6家企業承擔1.6億元環境修復費。

  探 因 霧鎖迷城背後的利益博弈

  滾滾黑煙背後,實際上就是無法撼動的利益格局。

  持續兩年的霧霾阻擊戰正是這樣。數據顯示,10年間,中國汽車總量增加了一個億,北京僅2010年就增加了80萬輛,其背後的環保意義是,目前機動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佔到了全部的1/3以上,是PM2.5的主要載體。

  但是和國外相比,國內油品品質升級卻一直難以向前推進。 “這主要是因為油品不達標。為了阻止成本攀升,中國石油企業採用拖延、磨蹭戰術,希望能從國家獲得更多的補貼。車升級,油滯後,使排放標準推動的汽車技術升級效果打折。”有汽車界人士抱怨道,儘管國家已經強制要求提升品質,但即便是在北京,油品品質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相距甚遠,而山東等地方煉廠的低品質油品數量更是巨大。

  但在油企看來,尾氣治理效果不佳的罪魁禍首卻是汽車。據透露,國內已全面執行國四汽油標準,但達到國四及以上標準的汽車還不夠多,國內大貨車環保更是出現大面積造假。

  在油企車企互相推諉指責的同時,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博弈也在升溫。“在可以預計的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中國的主體能源。”這一説法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報告中數次出現,認為治理霧霾的重點是煤炭的清潔利用。但新能源界人士則認為國家應該將更多的財力、資源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上。

  與上述産業間的博弈相比,各級政府部門的利益藩籬以及體制上的阻礙更大。環保部督查組赴京津冀等地督查發現,目前“頂風排污”現象仍然存在。長期關注大氣污染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説,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吃飯産業”開刀,但大量被壓被砍的都是“蒼蠅”級的小企業、小作坊,真正的排污大戶關停並轉遙遙無期。

  “環保局執法太弱,除專項行動,平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敢動真格的,怕影響地方GDP。”全國政協委員宋豐強反映。

  “正是這些千絲萬縷的利益鏈,讓一些地方治理環境污染時投鼠忌器。”全國人大代表宋心倣的這句話無疑道出了背後的原因。

  出 路 治污關鍵要衝破利益藩籬

  “治理污染,實際上最關鍵就是衝破利益藩籬,這其中包括企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和執法部門等。”一位環保權威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坦言。

  “我們主要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來治污,就是對污染嚴重的企業採取限時、停業或者關閉,可是企業也有對付辦法,這個排污口關了,還有通往地下的另一個隱蔽的排污口。一旦有檢查組來就停産裝裝樣子,風聲過了再接著幹。這儼然已經成為高污染企業的生存法則。”上述人士説。

  更令人擔憂的是執法不嚴的問題。“數據監測失真,煙囪裏冒著黑煙,你説當地政府真的不知道?實際上很多時候政府為了經濟考慮,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一些環保監管部門也因為利益驅動,反而成了環境違法企業保護傘。”一位地方政府環保官員坦言,甚至一些地方環保部門的管理人員收了好處,已經成了當地污染企業的“代言人”,幫助其造假逃避檢查。

  “無法根除這些盤踞在背後的利益,政策的效果就不會顯現出來,我們根本無法真正把環境治理好。”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

  “雖然會動一部分利益團體的蛋糕,但是環保監管一定會更加鐵腕實施下去。”潘岳對記者説。他表示,解決違法成本低的問題,不能僅僅依靠罰款,通過嚴格執法,促使企業不敢偷排、漏排以及超標排放,並保持持續穩定的達標排放,才是解決違法成本過低的根本。在他看來,2015年環保監管局面將會發生巨大改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