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財經 > 能源 > 礦山開採 > 正文

字號:  

石墨進出口差價最高達百倍:3000元賣幾十萬買回

  • 發佈時間:2014-08-06 07:08:5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師燁東  責任編輯:馬藝文

  天然石墨行業無序的開採與發展,使其粗加工産品一直處於産能過剩的狀態。不少資金並不充裕的小企業,通過大量出口初級産品以緩解經營壓力。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天然石墨産品的最大出口國,在石墨深加工産品技術上領先的發達國家,則對天然石墨實行 “以購代採”的戰略,並且進行技術封鎖。

  不可再生的天然石墨資源,以初級産品出口的方式持續流失。國內企業需要的石墨尖端産品,只能再以出口石墨上百倍的價格進口。

  業內人士表示,天然石墨作為一種前景很好的不可再生資源,應該適當限制其初級産品的出口,將更多的精力花在扶持高端産品的發展上,“不能讓石墨走稀土的老路”。

  出口量遙居世界第一

  據USGS(美國地質勘探局)數據,2013年探明的全球天然石墨儲量約1.3億噸,儲量前三位的國家為巴西、中國和印度,其中中國儲量約為5500萬噸,佔全球儲量的42%。2013年全球天然石墨産量為119萬噸,其中中國生産81萬噸,佔全球産量的68%,位居全球首位。

  我國生産的天然石墨産品中,絕大部分是最初級的加工産品。這些初級加工産品,都面臨著産能過剩的問題,而産能過剩又壓制了價格。2011年之前,天然石墨産量最大的初級産品鱗片石墨粉的價格逐年遞升,一直到2011年時達到6700元/噸。隨後其價格又開始連續下跌,截至當前,石墨精粉的價格較高位時已跌去超過50%。

  由於天然石墨行業內格局分散,以小企業居多,不少企業選擇出口以減輕資金壓力。

  多年來,我國一直是出口石墨初級産品最多的國家,每年出口總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50%左右。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2011~2013年,國內“天然石墨”出口數量分別為44萬噸、25萬噸、25萬噸。有專家告訴記者,海關統計的“天然石墨”主要是石墨精粉,其中純度較低的一些産品出口時價格甚至不足3000元/噸。

  另有數據顯示,2010年時,中國對外出口的石墨産品超過58萬噸,而出口石墨産品第二多的印度總出口量還不足10萬噸。

  進出口産品差價最高達百倍

  在我國大量出口石墨初級産品的同時,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卻早早把石墨列為了戰略資源,嚴格控制開採。

  進口中國石墨最多的國家,也是石墨深加工産品的主要供應者。由於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對石墨深加工的技術進行封鎖,一直無法實現技術突破的國內企業幾乎沒有生産頂尖石墨産品的能力。黑龍江省石墨産業協會秘書長陳育群表示,“國外的石墨專家,如果要到中國旅遊或者出差,需要經歷層層審批。”

  由於國內企業産品缺位,石墨尖端産品的需求只能通過高價進口得以滿足。初級産品低價出口,高端産品高價進口,中國石墨産業的損失難以估量。

  “主要出口的鱗片石墨精粉,價格最低還不到3000元/噸;進口的一些負極材料,可以達到10萬~20萬元/噸;而一些氟化石墨産品,能達到30萬~50萬元/噸。”奧宇石墨集團總經理王慶海介紹道。

  值得注意的是,石墨初級産品加工成高端産品後,不可避免會形成原材料的損失。以國外天然石墨粉做成的負極材料為例,國內石墨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袁國輝介紹,這類産品的損失比例在80%左右,即1公斤天然石墨可以做成0.8公斤負極材料。不過,即便考慮20%的原材料損失率,出口産品和進口産品的價差空間仍十分驚人。

  雞西一位石墨企業的負責人還表示,其早年也曾與國內某所頂尖院校合作,投資石墨深加工産品的技術研發。然而生産出來的産品最終卻不合格,企業因此賠了上百萬。且在深加工産品上投入的企業很難獲取國家補貼,隨後公司就沒有再進行相應的投資,而是主要做石墨的開採與初級産品加工。“畢竟這樣風險低。”該負責人認為。

  初級産品出口應被合理限制

  “實際上,黑龍江也想限制出口”,陳育群向記者透露了黑龍江當下的尷尬處境,“但是如果現在立即大幅限制産品出口,很多企業的生存就難以保證。黑龍江石墨企業的生産成本本來就是全國最高的,如果再不能出口産品,那麼對於黑龍江的石墨行業打擊太大”。

  對於石墨産品的出口,國內石墨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袁國輝認為,在管控上應該有一定的前瞻性:“石墨畢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不能等到石墨資源流失殆盡才去考慮限制,現在應該適當的控制初級産品的出口”。

  雞西市石墨行業協會會長韓玉鳳同樣認為,對石墨初級産品的出口應該作出相應的限制,一些天然石墨産品諸如球形石墨的出口補貼應該取消。

  “球形石墨之前還算得上是深加工産品,現在技術發展得很快。球形石墨已經只能算是粗加工産品中相對高端一點的産品了。”韓玉鳳表示。

  在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石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榮華看來,完全限制石墨初級産品的出口並不現實。“應該合理地引導,讓有能力發展深加工的大企業更好地發展。如果國內有技術發展更高利潤的頂尖深加工産品了,自然不會願意出口初級産品。市場化的引導是比較好的解決方式”。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網志]表示,對於石墨産品的生産、出口等問題,國內可以借鑒對稀土的操控方式,將資源整合起來。“不能等到沒有資源了,才去整合。政府現在需要借鑒管控稀土資源的模式,進行相應的資源整合與技術研發引導,以免讓石墨資源重走稀土的老路”。

  資本市場

  無産品無市場 石墨烯概念股非理性繁榮

  儘管天然石墨的産品價格全線下跌,石墨烯這三個字,卻在資本市場中閃耀著金光。“石墨烯時代將顛覆硅時代”、“石墨資源將枯竭”等消息,刺激著石墨烯概念股不斷暴漲。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十余家石墨烯概念股上市公司近三年年報發現,一些公司並沒有和石墨烯有關的業務,甚至有一些廠家連和石墨烯原材料石墨或是含碳元素的氣體的相關産品都沒有。實際上,即便石墨資源真的枯竭,對於石墨烯的製造也未必會有影響。

  國內發展石墨烯項目的公司,也都全部處於研發階段,並沒有哪家公司以此為主營業務。研究石墨烯的機構,也沒有應用方面的技術突破。

  真假石墨烯

  “國內首條年産量達3萬平方米的石墨烯薄膜生産線在江蘇常州投産”;“常州企業年産100噸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粉體生産線投産”;“寧波年産300噸規模的石墨烯粉體生産線正式落成投産”;“1000萬片大面積單層石墨烯薄膜生産線正式啟動”。

  看到這些消息,似乎讓人覺得中國的石墨烯産業已經可以大規模生産,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石墨烯到底是什麼?量産的産品和石墨烯又有什麼關係?

  從概念上講,石墨烯是指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片狀結構的材料,具有超低電阻率、高導熱率、高強度等多種性質,被認為未來可以生産多種高科技産品。

  “如果單家企業一年就可以生産300噸石墨烯,那麼産品能賣到哪去?”黑龍江省石墨産業協會秘書長陳育群質疑道。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袁國輝袁國輝同樣認為,“雖然現在生産石墨烯的成本在不斷降低,但是並沒有可以實際應用石墨烯的量産産品。即便能規模生産石墨烯,産出來也只能堆在倉庫裏。”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國內石墨烯的主要購買者是研究機構和大學實驗室,每克的價格高達數千元,而研究所需石墨烯數量也很少,因此購買單位大多以“克”來計算。

  陳育群認為,很多打著石墨烯招牌的企業,生産的只是類石墨稀産品與碳奈米材料。

  上文中提到宣稱可以量産石墨烯産品的企業,多與位於常州市的石墨烯研究與産業孵化機構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有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想對其進行採訪,但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表示不願意接受採訪。

  博士期間主攻石墨烯材料方向的中科院講師馮紅彬告訴記者,因為目前國內學界對於石墨烯概念的定義比較寬泛,這也是行業內出現眾多企業可以大量生産“石墨烯類”産品的原因。

  “在物理學定義上,石墨烯就是單層的石墨。但在國內,一般情況下製作石墨烯步驟中形成的中間産物氧化石墨烯,或是多層但層數較少的石墨,都可以被泛指為石墨烯類産品,市場上也沒人追究到底是不是石墨烯。”馮紅彬表示,“石墨烯類産品是可以量産達到百噸級的,但單層石墨烯産品,即便是國外企業也沒有聽説過能達到成噸級別的。”

  “在目前的科研中,石墨烯的優異性質指的都是單層石墨狀態下的性質”,馮紅彬介紹道,“類石墨烯産品一些性能是類似于石墨烯的,但是不能完全等同”。

  記者了解到,按照中國石墨烯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標準,只有達到10個原子層以下的石墨粉體,才能被稱為石墨烯粉體。

  “石墨烯一旦疊加超過10層,就會喪失很多獨有特性。一些企業生産的所謂石墨烯産品,很難做到10層以下。”袁國輝告訴記者,“這些企業把産量喊大了,更多的是想吸引國家的注意與扶持。國內真正能做石墨烯的企業,目前的年産量只能以公斤來計算”。

  資本市場“點金術”

  在石墨烯産品概念的 “魚目混珠”之下,十余只石墨烯概念股自6月中旬以來一路上揚,不少公司的股票在短短一個月內經歷了多次漲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這十余家石墨烯概念股上市公司近三年的年報,發現沒有任何一家公司以石墨烯為主營業務,或是現在量産、並可實際應用的單層石墨烯産品。

  樂通股份(002319,SZ)的主營業務為用於印刷包裝的油墨。2013年1月,公司公告稱,與寧波墨西簽署了 《石墨烯油墨項目合作協議》,商定組建合資公司從事石墨烯油墨的研發和生産,計劃總投資1億元。隨後這一項目就沒了下文。

  維科精華(600152,SH)被列為石墨烯概念股,則是因為市場傳聞。儘管公司澄清:針對近日市場關注的“石墨烯”等相關熱點,經公司詢問獲悉,公司旗下産業實體寧波維科不存在網上流傳的相關熱點項目,但這依然未能阻止市場爆炒。

  方大碳素(600516,SH)是國內碳素及石墨製品的龍頭企業之一,被認為有實力發展、生産石墨烯産品。6月17日,對於媒體有關石墨烯産品的問詢,公司回應稱:“石墨烯産品目前還處於研發狀態,僅僅是掌握了石墨烯的一種生産方法,並沒有具體的産品。”

  對於上述現象,信達證券分析師範海波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國內的石墨烯目前都是研發階段,沒有商業化,因此都是事件概念性炒作。“炒高了肯定會回落。石墨烯概念股的風險比較大”。陳育群則認為,“石墨烯的前景是很好,但是只有産品應用方面的技術突破了,石墨烯才能發揮其用武之地。石墨烯應用方面的技術,樂觀來看,最少也需要三年時間才能研發出來”。

  “石墨烯的製備目前主要有兩個來源,其一是通過高純天然石墨粉,其二是通過乙炔等含有碳元素的氣體。”馮紅彬告訴記者,“真正石墨烯的量産方法目前還沒定論。即便是依靠天然石墨資源來量産石墨烯,如果不考慮生産過程中的損失,一克石墨精粉就能生産出一克的石墨烯;而且人工合成的石墨也可以用來生産石墨烯。所以天然石墨的資源量枯竭與否,很難影響到石墨烯的生産”。

  記者觀察

  不讓石墨走稀土老路

  不可再生、私挖濫採、産能過剩、價格下跌、廉價出口、外國儲備、世界産量第一、出口第一……這些當初描述稀土資源流失的詞彙,如今可以一字不差地套用在天然石墨上。

  中國並非世界上唯一擁有稀土的國家,卻在過去幾十年擔當了世界稀土主要供應者的角色,付出了破壞天然環境與消耗自身資源的代價。天然石墨現在走著同樣的老路。

  天然石墨産品的含金量與稀有程度或許還難以比肩稀土。但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在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已經對天然石墨以購代採多年的情況下,如果仍然不利用資源的優勢去發展技術,而是等到技術發展帶動高端産品需求時,才去重視原始資源,類似于稀土般亡羊補牢的做法,恐怕為時已晚。

  早在2012年便已發佈的《石墨行業準入條件》,曾經被業界認為是“及時雨”,期許可以規範這個産業。然而在我們的採訪中,現在仍能聽到對私挖濫採以及沒有礦源的抱怨。文件是有了,但在規劃與地方政府短期GDP出現衝突時,如何執行成了最大的難題。

  石墨的産業發展不只需要文件,産業的高端化發展更需要大量技術研發資金,需要培育市場的時間。

  然而,研發上的投入比起資本市場的炒作資金,顯得有點寒酸。資本的躁動,可以通過一些捕風捉影的資訊瞬間掀起數十億的財富再分配,卻沒有多少資金有耐心進入這個行業推動其發展。或許在概念熱潮退去之後,人們才能發現,如果資金沒有投入技術與行業的發展,而是在資源上大量輸出或是沒有根據的短期炒作,那麼石墨資源,走的還是稀土資源的老路。

  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天然石墨需要保護。比保護更重要的,是在全國範圍內更加市場化的資源配置與更加合理的管控。

  用非市場化的手段限制石墨的開採與出口,並非最合適的方法,但如果地方政府的默許行為阻礙著市場化的進程,那麼稀土現有的管控模式經驗,或許又是最好但也是最無奈的方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