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公司新聞 > 正文

字號:  

珠三角製造業倒閉調查:人工成本翻倍 融資困難

  • 發佈時間:2015-11-02 07:11: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鵬麗  責任編輯:吳起龍

  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國製造業也步履維艱。記者通過對公開報道的不完全梳理髮現,今年以來,珠三角地區共有76家企業關門,其中東莞佔27家,比例超關門企業總數的1/3。

  珠三角製造業是否又迎來了一次危機?哪些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製造業該如何轉型?記者深入珠三角地區,為你解答上述問題。

  10月24日,中國迎來了傳統的“霜降”節氣,而在前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宣佈下調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

  霜降接下來是立冬。對於中國很多行業來説,已經感覺到了冬天的寒意。網際網路領域,百度停止社招,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攜程與去哪兒合併;基建材料領域,鋼鐵、水泥、煤炭、有色金屬、玻璃等産業處境艱難;輕工業製造領域,傢具、服裝、陶瓷等狀況不樂觀。

  記者通過對公開報道的不完全梳理髮現,今年以來,珠三角地區共有76家企業關門,其中東莞佔27家,比例超關門企業總數的1/3。

  從行業看,傢具、紡織、電子、陶瓷等7大勞動力密集行業成為高發行業。

  勞動密集型行業最困難

  過了一個“十一”長假,東莞金寶電子(中國)有限公司的上千名員工怎麼也料不到,公司已經將部分生産線搬走了。沒過兩天,10月10日,中興手機一級供應商福昌電子有限公司也倒閉了。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GDP同比增長6.9%,6年多以來季度值首次跌破7%。接著10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雙降”。

  10月在廣州、佛山兩地舉辦的秋季廣交會、陶博會的冷清更是讓人感受到了實體經濟的“寒意”。

  記者梳理公開報道發現,10月1日至今,珠三角地區已有8家中小企業宣佈倒閉,另有2家大型企業由於經營問題引發員工糾紛。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來珠三角被公開報道的倒閉的大中型工廠共有76家,主要集中在陶瓷、傢具、紡織鞋子、玩具、紙品包裝、電子、LED等7大行業,記者注意到,這些行業均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及衛浴博覽交易會上,佛山禪城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蘇岩也在開幕式上透露,“我們初步統計,至少有30%的企業受到了嚴重影響。”

  今年來,珠三角共有12家陶企倒閉,主要集中在清遠、佛山、肇慶3地。産能過剩是這輪陶瓷洗牌的主要原因,據了解,陶瓷行業産能過剩高達40%。

  房地産的低迷同樣影響了傢具、LED行業。今年來,珠三角地區傢具行業有10家企業倒閉,LED有6家關門。

  2010年開始,造紙行業也難逃産能過剩引發的洗牌。2015年以來,珠三角有10家紙品包裝企業倒閉。

  珠三角電子行業則因訂單不足引發倒閉或員工停工現象。據不完全統計,珠三角今年14家電子類企業關門或倒閉,4家公司因訂單不足引發員工糾紛。今年7月份,江門鶴山四海電路板有限公司在因訂單不足停工2個月後貼出通知稱,公司出現的問題一直沒能解決,公司決定結業,終止與員工的勞動合同。

  而受外貿嚴重縮水影響,服裝鞋子企業共有11家關門,主要集中在廣州、惠州兩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進入媒體視野的數據,還不包括那些因為外債而悄無聲息倒閉的小廠。

  據海關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17.8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9%。其中,出口10.24萬億元,下降1.8%;進口7.63萬億元,下降15.1%。

  企業關門在正常範圍

  東莞當地一家P2P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網投網,早在去年12月份就開始有意識地壓縮東莞當地業務,擴展外地業務,轉戰泛西部地區。

  網投網CEO汪瑤告訴記者,鋼貿、傢具、紡織等傳統行業是公司基本不會碰的行業。

  汪瑤表示,實際上今年的倒閉現象並非突發情況,而是前幾年實體經濟的累積和延續,“東莞這邊的行業比較特殊,可能一個核心企業,周邊有幾十上百家企業為之服務,大企業一倒,受牽連的就是幾十上百家企業。”

  廣東(東莞)戰略性新興産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龔佳勇則表示,珠三角企業關門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像鞋帽、傢具等都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隨著勞動成本不斷提高,原先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就消失了。另外,企業家在經營中缺乏向品牌、高端方向轉型的眼光,所以在這一波外貿經濟形勢、國內經濟形勢都不是特別好的情況下,導致了目前這種情況。

  “中小企業的生存率是個通病,即便在美國,大多數企業都熬不過5年這個時間節點,倒閉是時時刻刻存在的。”

  他認為,之所以今年的倒閉現象得到了外界的特別關注,是因為在這樣的國際經濟形勢情況下,以及國內總體的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低速的發展過程中,大家的經營效益都不是很好。

  據《南方日報》10月26日報道,東莞市商務局稱,從該局負責的領域看,目前東莞關停外遷的外資企業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品質來看,都屬於正常範圍,沒有出現所謂的“搬遷潮”現象。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相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目前尚未有具體的統計數據。

  今年3月份,國際金融問題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曾到東莞、深圳對兩地製造業進行調研,當時他得到的結論是,“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趙慶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再次表示,“根據東莞幾個企業家的後續反饋,目前和3月份比,東莞情況沒有更得變差。”

  不過,佛山一位不願具名的陶瓷行業人士則告訴記者,對於大部分陶瓷行業來説,最危險的不是能夠停窯,不敢停窯才是最可怕的。陶瓷廠商拖欠供應商的款,6個月、9個月還款期限是常態。“陶瓷廠平時不會停窯,但春節之前會有個停窯放假,同時供應商收款過年。所以,真正的考驗在春節後。”

  《《《

  深入剖析

  2015對比2008:人工成本翻倍 企業融資仍難

  2008年樊友斌念完MBA之後,回到佛山市創辦了一家服裝公司。雖然當時恰逢全球金融危機,樊友斌卻明顯感覺今年要遠比2008年吃力,“國內70%服裝加工廠以外銷為主,今年受到的最大衝擊是來自於東南亞國家的競爭。”

  在廣東(東莞)戰略性新興産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龔佳勇看來,相對於2008年,今年中小企業面臨的局勢要複雜些。隨著勞動成本不斷提高,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正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優勢。

  據了解,2008年至今,廣東省一類城市(廣州)的最低工資標準從860元/月提升至1895元/月。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發佈的《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製造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

  生産成本大幅提升

  東莞虎門鎮一家小型服裝加工廠老闆樂建波今年日子過得有些愁,他的工廠主要做中高端服裝的外單加工,但越來越多的外單被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國內接單價格也被壓低,而員工工資上漲使得生産利潤縮小。“今年外單的數量少了三四成。”

  “在孟加拉、柬埔寨,每個員工一個月薪水不到130美元,每個工人不到1000元人民幣的工資成本,就能把服裝生産出來。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的每人平均工資是600~800美元/月。從全球的角度來説,中國的人力成本優勢就沒有了。”樊友斌告訴記者。

  2008年至今,廣東省一類城市(廣州)的最低工資標準從860元/月提升至1895元/月,上漲幅度達1.2倍。而東莞、佛山等二類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也從770元/月逐年上調到1510元/月。

  BCG今年8月發佈的《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指出,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製造成本指數是96,換句話説,同樣一件産品,美國製造成本是1美元,中國則需要0.96美元。該報告認為,中國製造業面臨很大壓力,因為人力成本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

  “2008年到現在,工人工資最少翻了一倍。”樂建波告訴記者,在他的工廠裏,一名技術工人的月薪為5000元左右,而普通工人月薪3000元起。

  在東莞擁有一家LED設備公司的王鑫也表示,2008年至今,設備類技術工的月薪已經從3000元漲到了6000元,漲幅達到了一倍。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表示,珠三角80%以上的企業都是加工貿易企業,生産成本上漲只會促使訂單轉移。

  記者注意到,服裝行業中,優衣庫、無印良品、東京style、honeys正在大幅削減投向中國的訂單,大批量發給東南亞、印度等地的代工商。

  中小企業的資金困局

  從去年開始,LED熒光粉商李維就明顯地感受到經手的現金越來越少,支票越來越多。今年來,李維經手的基本都是支票,而且拿到的不是原手票,到他手上之前,就已經轉了好幾手。

  “目前的這個形勢,我只能有選擇性地做一些客戶。現金比利潤更重要,新開發客戶必須得謹慎,收不到款的話,做也沒有意義。”李維表示。

  樊友斌表示,服裝行業的中小企業今年貸款比2008年難。在他看來,企業倒閉大多是因為資金鏈斷裂,如果有充足的銀行信貸,企業是可以熬過來的。

  “只要是個工廠,基本上你去問,都會説需要融資。”網投網總裁助理段煉告訴記者。

  在段煉看來,銀行抽貸是東莞實體經濟現狀的一個導火索。

  據他介紹,2012年東莞市巨千傢具有限公司的沒落就與銀行抽貸有關,當時銀行對其有一筆5000萬元的抽貸,使得巨千傢具開始發不出工資,最終沒能撐住,最後不得不被重組拍賣。

  “這是一個惡性迴圈的過程,銀行覺得風險大就會抽貸。一抽貸,行業就會更不好。”網投網CEO汪瑤表示。

  據了解,銀行貸款對象一般是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不容易申請到貸款,部分企業為了補充流動資金,不得不尋求融資成本比銀行高得多的民間借貸。

  “民間借貸的成本是銀行的5~10倍,中小企業找高成本融資,但實際上只是撐過了這段時間,但最後窟窿還是在。”汪瑤告訴記者。

  龔佳勇則表示,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存在。只是隨著勞動力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比較薄,目前很多行業利潤率都只有2%~3%。這樣的一個利潤水準下,就體現出對現金的需求很大。

  “中小企業的成長以前是依託政策優勢發展起來的,發展並不十分規範,信用體系或者固定資産等關聯項很難打動銀行放貸。”龔佳勇表示。

  林江也告訴記者,對於珠三角的大部分加工貿易企業而言,因為沒有相應的抵押物,他們一般很難從銀行貸款。

  汪瑤表示,大部分小微企業財務管理能力弱,對現金流的控制能力不足。“他們基本沒有財務一説,都是老闆娘在管賬。我也經常提醒他們,如果要融資必須要完善財務管理,但他們往往説要避稅。”

  《《《

  企業家説

  LED設備老闆:時刻保持警惕危機也是商機

  雖然時不時聽到經濟情況不好的消息,80後王鑫沒有心思去關注這些,他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車上度過,四處挖掘新客戶,他只關注自己過得好不好。

  王鑫在東莞開的一家LED設備公司已經運營了好幾年,在前期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他們這代中小企業家並沒有真正地過苦日子。“以前都是別人做什麼,然後你跟著幹就行。但現在不行了,現在要去思考怎麼做差異化。”

  今年開始,王鑫也開始琢磨著“雙腿走路”,從而降低倒閉風險。但是未來如何,該往哪走,他還看不清楚。“像開著飛機,突然沒有了導航,不知道該往哪走。”

  開始琢磨“雙腿走路”

  王鑫自嘲説,他的經歷就是“在最不好打工的時代,我打了工。在做不好做企業的時候,我做了企業。”

  2008年給他留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一年,他在深圳打工的工廠因為一批産品不成熟,出不了貨,導致資金鏈斷裂,工廠宣告破産。公司拖欠他半年的薪水,最後他只拿到了1/3。

  不過,幸運的是,他當時所在的工廠倒閉前正為佛山一家企業做一批設備,王鑫憑著跟佛山客戶的關係,拿下了那批訂單,自己出來創業。

  然而,他的創業之路並非順暢。幾年前,他的工廠現金流出現了問題,甚至付不起工人工資。當時他拿著價值一兩百萬的房産去抵押,也只向銀行借來20萬元的貸款。“我們只能四處籌錢,但挺過來就好。”

  2012年王鑫從合夥企業出來單幹,開了現在這家做LED燈封裝自動化設備的工廠。

  “今年燈肯定不好做,但相對而言,我們做設備的會好一點。”王鑫告訴記者,今年的LED燈具淡季在5月中旬就提前到來了,直至現在也未旺起來。目前很多LED廠商還在休整期,“我有個中山的客戶,8月份放假放到9月1日。上兩天班,9月3日又開始放,一放就放到國慶節。”

  隨著東莞自動化的興起,王鑫公司今年的銷售量同比提高了30%左右,“去年行業是初期階段,今年是興旺階段。”

  但在王鑫看來,設備也是最短命的。一個設備從市場空白到飽和可能就2~3年的過程。公司成立之時,做的是傳統的LED燈切面點膠機。今年LED燈行情不好,王鑫意識到,“傳統LED根本沒辦法做。”

  瞄準LED“蠟燭燈”的市場前景後,王鑫開始著手研發適用該款“蠟燭燈”産品的自動化封裝設備,並實現量産銷售。

  “之前我們基本都不用動腦筋的,有訂單來了就做。但是現在不能這樣幹了。還要考慮這個東西能做多長時間,要動腦筋考慮往哪個方向轉。我們時時刻刻都保持著這種警惕,居安思危。”王鑫告訴記者。

  有人倒閉也有人賺錢

  王鑫認為,中國的中小企業之所以短命,主要是因為一個行業變革到沒辦法變革時便只能死掉。他開始意識到至少要發展雙産業,公司才能更健康。“今年開始,我覺得不能只做一個設備。”

  去年他們剛開始做點膠機時,點膠機有30億元的市場份額,但後來市場規模縮小至3000萬元。“幾十家公司分,能分到多少?”

  目前王鑫的工廠也起步做“蠟燭燈”的少量燈芯封裝業務。“就今年市場而言,這款燈泡的銷售佔主流,燈芯是我們研發的。”

  見慣了中小企業的關門倒閉,王鑫對此並不擔心。在他看來,危機就是商機。公司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才是最重要的,有企業倒閉,也有很多公司賺錢。

  “危機中抓緊機會就是商機,如果當年不是我打工的工廠倒閉,我也不可能接到佛山這家企業的訂單,一步步走到現在。”

  除了涉足燈芯封裝外,王鑫還琢磨著涉足手機行業,“準備做些別的東西,進行業務創新。”

  王鑫告訴記者,看不清未來,只能邊走邊做。

  這也是另一位企業家廣東愛斯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樊友斌的迷茫,“2008年受國際形勢及政策的影響,當時市場遍地黃金,企業家有很多跨界投資的選擇,但是今年不一樣,我們面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企業就像在開飛機時突然間沒了導航,不知道該往哪邊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