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産經 > 公司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畝田”2.8億日交易額調查:靠線下返利刷單

  • 發佈時間:2015-08-04 08:41:44  來源:新京報  作者:李棟  責任編輯:馬藝文

  “80後創業、月交易額近3億、成立四年增長2000%、公司估值一月一漲”……農貿B2B平臺“一畝田”似乎具備了創業公司的所有光環,連其副總裁李國訓也感嘆:“一畝田的創業故事太過完美,以至於大家都不敢相信”。

  據“一畝田”對外公佈的數據顯示,其日交易數據更新量達30多萬條,單日交易數據突破2.8億元;近期更是拋出了在今年底突破1000億元銷售額,在明年衝擊5000億元銷售額的目標。

  然而事實上,這家公司給風投機構和公眾描述的故事,並沒有想像中完美,交易數據接連遭遇外界質疑。“一畝田”的“千億”交易目標,究竟是神話還是謊言?

  新京報記者通過走訪多家經銷商、數據分析機構發現,“一畝田”線上下普遍採用返利的方式刷線上交易流水,由此催生了高達99.88億元的月交易額。而交易方式也並非集遠端採購、運輸物流一體化的模式,僅僅是將批發市場上的交易雙方帶到“一畝田”門店並説服其在平臺上進行現金交易。

  質疑1

  交易平臺數據被指虛假

  7月30日,針對“百萬噸洋蔥”、“999.999噸毛桃”的數據造假質疑,“一畝田”技術負責人高禾在説明會上回應:“一畝田”戰略以移動APP為主,而PC網站改版相對滯後,因此伴有部分測試數據流出。

  然而,從事數據安全業務的明朝萬達董事長王志海告訴新京報記者,一般網站的數據測試都會在後臺進行,很少出現外流情況。

  “一畝田”副總裁李國訓在説明會現場還展示了過去一年來的後臺交易數據:截至今年6月,“一畝田”的交易流水達到了153億元。單是6月20日到7月21日期間,“一畝田”的流水總額就達到了99億元,交易完成訂單數65602單,日均3.2億元。這還不包括採購商線下直接和農民交易的費用。

  不過,新京報記者通過網站排名Alex平臺查詢,一畝田官網(www.ymt.com)的日均訪問IP(以月基數計算)為9000左右。如果按照訪問用戶全部成交來算,這意味著要達到“一畝田”宣稱的單日2.8億元的交易額,每單成交量起碼要在3萬元以上。

  就此,一家創業分析機構利用“網頁爬蟲”抓取了“一畝田”十多萬用戶的用戶名、姓名、所在地區、成交筆數等資訊。在近10分鐘的大數據分析中,只出現18筆交易用戶1個,54筆用戶1個,其他用戶交易數量全部為0單。這意味著,僅憑這72筆交易要達到日平均2.8億交易額,每筆成交金額起碼要達到388.88萬。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一畝田官網公開的成交資訊中,以7月30日下午4至6時數據為樣本,兩小時成交20單左右,最高成交金額僅為26萬元。

  對此,“一畝田”副總裁李國訓在説明會上解釋説,“95%的交易都發生在APP平臺上,網站每天成交量也就1-2單左右,不過這並不會影響真實的交易數據。”

  質疑2

  “交易平臺”變身廣告平臺

  “一畝田”APP平臺是否真如李國訓描述的那樣?

  “一畝田”對外宣稱,截至今年5月,該平臺已經為210萬賣家、合作社、農産品經紀人,及50個超大城市的22萬賣家(商超、餐廳)提供服務。每日有效農産品資訊超過30萬條,涉及農産品種類1.3萬種,覆蓋1.3億農民。

  7月29日,新京報記者在一畝田官方APP上聯繫了多位批發商,但都表示,使用一畝田APP主要目的是付費發佈廣告,並未在平臺上産生實際性交易。

  跟“一畝田”簽約的山東林姓經銷商表示,他從6月份開始在一畝田平臺上發佈黃冠梨、煙臺蘋果等供應資訊,但具體到交易環節時,依舊要到府看貨、當場結賬,並不是通過“一畝田”平臺打款。

  另一位甘肅定西的經銷商則表示,其馬鈴薯供應資訊是在一個月前發佈的,買主批發則需到當地看貨後現金結款,並且由採購商自己負責物流運輸。山東日照蘋果批發商孫老闆情況也類似。

  “一畝田”官網資料顯示,簽約供應商發佈的供求資訊將在一畝田APP上優先展示,並且帶有簽約保障等特殊明顯標誌。收費標準則為200元-500元/天不等。

  “一次性交1萬元的話,供應資訊不僅可以在APP上優先展示,而且我們還可以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幫供應商做推廣。”“一畝田”工作人員表示。

  不過,對於一畝田的産地供應商資訊,山東煙臺某市場監管局人士向新京報記者表達了質疑:“一畝田首頁的紅富士蘋果類目上,沒有一條煙臺的供應資訊。網站上的門店和辦事處,山東僅有萊陽市沐浴店鎮一家實地供應蘋果。這樣一個全國性的農産品交易平臺上面,蘋果中最大的品種紅富士竟然在煙臺僅有一個供應商?”

  該市場監管局人士在近日調查了25家比較大型的倉庫和果業合作社,“僅萊陽沐浴店鎮我就聯繫了4家,但對方都表示從未聽過一畝田”。

  同時,他還告訴新京報記者,此前也曾聯繫“一畝田”表達過合作意向,“但對方一直沒有回應,這不是一個企業的正常做法。像這樣的原産地資源,他們本該打破頭去搶的”。

  真相

  返利換交易流水

  如果PC端和手機APP實際交易均“受冷”,那麼“一畝田”的交易流水是如何刷上來的?

  7月31日,新京報記者來到“一畝田”位於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的旗艦店,空蕩蕩的辦公室內只有兩三名工作人員,與一旁批發市場的忙碌形成鮮明對比。

  “一畝田”新發地貿易部商務總監房浩告訴新京報記者,一般情況下,買家會先將30%交易款付給賣家,待發貨後平臺再付餘款。賣家跟公司(一畝田)簽約,交易成功後按照交易額2‰給予返利;如果賣家未跟公司簽約,返利則按交易額1‰計算。

  其他工作人員表示,這項返利補貼于去年8月開始,已經持續一年多,剛開始時每筆交易雙方都返利2‰,且上不封頂。“交易的時候,你們(交易)雙方來辦公室,當場把錢打到平臺賬戶上,我們再轉給對方,10分鐘之內就能到賬,10萬元可以返利200塊錢”。

  然而,就在距離“一畝田”辦公室僅一墻之隔的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多位經銷商表示對一畝田耳熟能詳,但並未真正使用。

  “三天兩頭有(一畝田)業務員到府,最早的時候説走50萬流水,可以返利1000元。”從事蘋果經銷生意的馬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一畝田”為批發市場的商戶開出誘人的賬戶流水補貼,並表示可以幫其分銷,但真正在上面做的並不多。

  “以前有少數交易額比較大的商家,在上面來回走賬刷流水掙返利,但現在補貼每天200元封頂,以後還要收取交易手續費,做的人也就逐漸少了。”馬先生説。

  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曾表示,“你們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畝田提供的。”而一畝田副總裁李國訓解釋説,20%數據佔比僅限于北京市場,“我們和新發地20%的供應商有著合作,而它又供應整個北京市場的蔬菜,所以説有20%的蔬菜來源於我們。”

  一畝田官網資訊顯示,目前其在全國約有23家門店,主要設立在北京新發地、上海江橋、重慶雙福這樣的農産品批發市場。

  新京報記者以北京新發地市場為樣本,在農産品、水果等多個子市場,走訪近20位經銷商發現,他們對“一畝田”仍持謹慎態度。

  從事生薑批發的任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市場交易方式仍然是當面結款,“一次都要拉好幾車貨,十幾萬的生意,誰也不放心把款打到網路平臺上,都是現場直接交易。”

  另一位經銷商則直接表示,“一畝田”員工每週都會給附近商販打電話,但幾乎無人使用他們的平臺,因為“一畝田”發佈的供求資訊比較滯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