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産品電商重在建立新規則

  • 發佈時間:2015-07-27 07: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緒旺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業四年、多次轉型,直到去年才找到真正適合的方向,及至聲名鵲起的今天,一畝田頻頻以解決農産品滯銷的形象見諸媒體,但在網際網路+農業或者農村電商的大潮下,一畝田卻認為,哪滯銷撲向哪的救火隊長角色不是一畝田的定位,甚至農産品線上交易也不是最終目標。

  在邁向萬億銷售目標的進程中,一畝田更看重規模效益之後的規則制定,進而成為農業、農村、農産品電子商務鏈條上最大的服務平臺。

  站在風口的一畝田正當紅,這個出現在田間地頭和地方政府洽談室裏的常客僅在2015年上半年就利用網際網路解決了60余起滯銷問題,其平臺每日交易數據更新量達30多萬條,品類涉及1.2萬個品種,覆蓋33個省區約1972個縣市,覆蓋農民1.3億。預計2015年底,一畝田縣域戰略合作夥伴突破200個縣市。

  但以上並不是全部,儘管年度交易額已經摸高1000億元目標,但一畝田副總裁、研究院院長高海燕認為,一畝田不只是農産品的資訊平臺(傳統黃頁模式)或者交易平臺(B2B、B2C模式),而是一個中國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的服務平臺。

  這不只是字面的改弦更張,高海燕説,一畝田之所以這樣要求自己,是因為當農業交易由傳統的市場空間轉移到網際網路上來的時候,市場流程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最簡單的指標是由熟人社會進入到陌生人社會,由有限市場進入到海量市場。比如桃子買賣貨不對板怎麼辦?發貨了不付款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一畝田是作為交易第三方出現的:代看貨,進行結算擔保,出問題先行賠付,協調物流集中等等,産品買賣反而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這種定位的好處是能覆蓋農産品生存流通過程的方方面面”,高海燕介紹,曾有內蒙古生産大米的農戶認為自己的有機大米在傳統銷路完全沒問題,不需要一畝田線上銷售,但這個農戶恰恰缺少每年生産期幾千萬元的貸款,這些一畝田一樣可以幫助解決。

  仍然以滯銷為例,産生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農産品生産流通模式:賭博式生産、層級式流通、損耗且不新鮮……網際網路+農業從技術邏輯上允許“從田間地頭直達市民餐桌”,但實現過程是複雜的。高海燕介紹,3000名一畝田員工,有80%是“地推”,常年在魚塘、大棚、果園轉悠。“白天去農戶家教他們如何使用App,尋找商機,甚至幫他們去裝去抬。”這樣“地推”的好處是讓網際網路規則深入農産品生産者心裏,“農村電商有兩種模式,但賣給農民東西比如讓農民得利更容易喚醒他們的網際網路思維”,高海燕認為,這樣能從根本上改變農産品生産流通模式,甚至已經催生了新的農業生産帶頭人,這些農民是最早從一畝田等農業電商中醒悟的。

  在高海燕看來,一畝田最終要改變的是分散的、無保障的農産品生産流通模式,不管是銷貨、找物流、找貸款都可以在一畝田實現,而當越來越多的數據積攢之後,一畝田能承載的增值服務更多,所以一畝田目前並沒有從交易中抽取營收,而是建立新的農産品電商規則,這需要至少5000億-1萬億元的年交易規模,之後盈利模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北京商報記者 張緒旺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