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小麥堅持最低收購價 其餘多數品種放開
- 發佈時間:2015-07-21 07:05:4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我國農産品價格調控政策或迎來一次歷史性的調整。《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農業部獲悉,針對下一步農産品價格改革方向,國家已確定對不同品種實行差別化支援政策,對於稻穀和小麥兩個口糧品種將繼續堅持最低收購價,而對於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彈性大、産業鏈條長、國內外市場關聯程度高的品種,將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産,調節供求。
記者了解到,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形成的一般機制,我國絕大多數農産品都已經由市場供求來形成價格。政府真正對價格有所干預的措施,主要包括2004年和2006年起國家在主産區分別對稻穀、小麥兩個重點口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以及2008年以來對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大宗農産品實行臨時收儲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農産品價格已經結束了上漲週期並開始大幅跌落,而國內糧價因為受到托市收購和臨儲收購價的支撐,長期維持高位。“國際糧食穀物到岸徵稅以後,價格還比國內要便宜很多,比如,一斤玉米便宜接近5毛錢,一斤小麥便宜3毛5分錢,一斤大米便宜5毛多錢。”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形勢更為嚴峻的是中國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例如糖在配額之外要徵高達50%的關稅,但一噸進口糖的價格仍然比中國的糖便宜500元左右。
“中國加入WTO的時候,承諾了對農業補貼不能超過農業産值的8.5%,這是對生産和貿易産生扭曲作用的政府補貼(“黃箱”政策的一種)的限制,而現在我們有的産品補貼已經越過限制了。”韓俊表示,隨著國內糧食生産成本“地板”抬升的擠壓作用越來越明顯,現在必須要把部分“黃箱”補貼轉為“綠箱”。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這次調整有兩層含義,一是貫徹三中全會決定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政府也要發揮好的作用。另一個就是針對當前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土地收益對農民仍然偏低,進口農産品價格倒挂,國內糧食庫存緊張等矛盾。
2014年,中國決定在部分地區試點施行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這一改革被視為“黃箱”政策向“綠箱”政策的變化。而近期農業部公佈的一份名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480號建議答覆摘要》的文件更是進一步明確提出了下一步的改革方向,除了大豆和棉花以外,至少還會有玉米和油菜籽兩大品種也將加入到價格市場化改革陣營之中。
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執行院長屠新泉表示,受制于財政壓力,目前WTO成員國中對農業補貼的比例都比較低,而中國的補貼還在增加,所以就存在外部壓力,發達國家認為中國農業補貼水準過高。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國家降低了對農業的保護支援力度。”屠新泉説,除了補貼之外,很多國家採用進口稅、關稅配額以及非關稅壁壘等限制農産品的進口,還採取稅收優惠等其他手段支援農業。以日本為例,加入世貿組織後,日本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相關條款對農産品進口數量進行嚴格限制,20世紀90年代起日本政府還在WTO規則允許的“綠箱”政策範圍內撥付大量的財政資金,用於提供農業公共性服務、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及促進農業生産結構調整。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宋泓對記者表示,前幾年我國農産品以收購保護為主,這就使得庫存增長很快,也帶動了國內生産的增長。因為我國一些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國外對進口的限制,也很難通過大量出口的方式消化,累積的庫存消化壓力已經越來越大,放開農産品價格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不過,宋泓提醒説,要協調好保護農民利益與市場順暢運轉有效運作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