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國內糧食價格五年翻番 低價進口糧涌入致賣糧難

  • 發佈時間:2015-02-04 15:20:5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朱苑楨

  兩年前陳錫文所憂慮的事情終歸還是發生了。

  身為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解讀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時曾表示,當時農業發展面臨“三個擔憂”,即:農業農村發展勢頭能否持續、要素價格快速上漲、市場波動頻繁如何有效應對、城鄉收入差距是否將持續。

  而眼下,農産品價格仍處於持續猛漲中。

  昨日(2月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陳錫文透露,“自2010年以來,一些主要農産品的價格都有比較明顯上漲,比如糧食中的小麥與2010年相比,價格大約提高了六成;稻穀的價格更是翻番。”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對農村的調查中發現,推升農産品價格上漲最重要的環節,是土地租金和勞動力。

  糧食價格五年翻番

  陳錫文透露,近年來糧食生産成本快速上漲、價格高企。“我國對小麥和稻穀,政府是實行最低收購價的。如果拿目前的最低收購價和2010年的價格相比,小麥的價格大約提高了60%多,稻穀的價格差不多提高了100%,也就是六七年的時間”。

  實際上,這透露出當前農業發展“難題”的轉變。在解讀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時,陳錫文認為,當時農業發展面臨“三個擔憂”:農業農村發展勢頭能否持續、要素價格快速上漲、市場波動頻繁如何有效應對以及城鄉收入差距是否將持續。對比現在,農業發展的突出矛盾表現在農業經受農産品的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資源環境因素制約發展空間。

  李國祥在對農村産業發展的調研中發現,農業生産投入品、勞動力、土地租金等要素成本在近十年來快速上漲,而農産品生産價格的漲幅已經超過了食品消費價格的漲幅,已經對宏觀經濟運作和政策調整産生了一定影響。

  李國祥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六七年前,每畝土地租金只需要200元,而現在則需支付500~1000元;這指出一個現象,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規模化種植提高了土地生産率、降低了成本,但是卻沒有跑贏要素上漲速度,導致農産品成本逐年上升,農産品價格逐年上漲。”

  李國祥認為,政府應當引導對農民有利的耕地“有償退出”機制,通過用更為優惠的社保條件置換農民的耕地,使耕地集中到真正耕種的集體和農民手中。

  價格改革勢在必行

  農産品價格高企之下,已入庫的農産品欲待拋售,價格居高難下,2014年下半年屢次發生的糧食拍賣流拍現象亦説明這一點。而下游加工行業“空虛”之際,低價進口農産品涌入,致使庫存農産品更難售出。

  陳錫文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實現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目前國際通行的做法是實行目標價格改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在廣西等多地了解到,作為食糖主産區,廣西曾熱盼2015年可以在一號文件中為實行目標價格改革的品類和地區擴圍。雖然如今願望落空,但政策趨勢依然透露出目標價格改革必將延伸到多品種、多地區。

  對於已經實行目標價格改革的棉花,此前有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棉花種植意向下降了25.4%。對此陳錫文表示,“正是採取目標價格改革這樣一種辦法,實際上使得國內的棉花銷售價格是在不斷下降。據了解,從種植意願來説,棉農自己願意少種一些棉花,去生産別的市場需要的産品,這樣會適當減少無效的供給,保證市場供求的平衡。”

  李國祥表示,當初政府實行最低價收購和臨時收儲的初衷,是在豐收時避免市場價格下跌過多、農民損失過大。然而,在棉花等産品的托市收購價已經超過以按配額外稅率計算的到岸稅後價格的情況下,維持或提高托市收購價,收儲企業和下游企業都無法承受;下調或維持托市收購價,種植戶又會有意見。因此以目標價格取代過去的臨時收儲、最低價收購勢在必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