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試點 農産品定價市場化再進一步
- 發佈時間:2014-09-23 09:3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晶
隨著棉花、大豆啟動目標價格試點,我國農産品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實質性一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昨日在“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和市場調控”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是完善我國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一個重要舉措,下一步試點能不能擴大到其他品種,一切都要看棉花、大豆改革試點情況。
棉花取消收儲 定價回歸市場
“明年將根據國內棉花供需形勢做好棉花進口的相關工作,除發放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89.4萬噸關稅進口配額、滿足紡織配棉等需要外,不再增發進口配額,並引導國內紡織企業多使用國産棉。”國家發改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劉小南在發佈會上稱。
根據此前發佈的《實施方案》,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取消棉花收儲政策。政府不干預市場價格,價格由市場決定,生産者按市場價格出售棉花。二是對新疆棉花實行目標價格補貼。種植前公佈棉花目標價格,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試點地區生産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
這意味著,當棉花市場價低於目標價格時,政府不再像過去那樣高價收儲,而是讓棉農先按市價賣出,然後針對目標價與市場價的差額,由政府補貼新疆棉農。2013年,官方對棉花的“臨時收儲價”為每噸2.04萬元,而今年的目標價格下降了600元。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商務部特聘專家、農業部農産品市場流通專家洪濤表示,雖然目前採取的棉花目標價格較去年收儲價格有所降低,但並不會影響農民收益,以往的收儲政策需要經過小商販、糧食貿易商、儲備庫等多個環節,往往政策到達農民時已經有所折扣,而目前價格制度直接繞過了中間環節,把錢補給農民,這樣收益可能會更高。此外,政府以往通過收儲收購了大量大豆、玉米、棉花、小麥等農作物,還需要花費鉅額的財力、物力進行儲藏、拍賣,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以前由於國內外棉花差距較大,導致國內紡織業、服裝業原料成本高企,嚴重的削弱了我國紡織業的出口優勢,通過目標價格的推行,棉花價格有望逐漸向國際價格靠近,紡織業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出口競爭力將明顯增強。”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有限公司研究員馬文峰説。
收儲制度致農産品價格倒挂嚴重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最低價格收購和臨時收儲制度始於2004年,其目的是由國家指定企業進行低價收購,維護市場價格。但近年來由於該政策使得包括大豆、棉花、白糖在內的不少農産品國內外價差日益增大。以大豆為例,2013年臨時收儲價4600元/噸,而目前美國大豆進口折算入境成本僅4200元/噸不到,南美豆更低只有4000元/噸左右,收儲價和市場價差高達400-600元/噸;而棉花目前國際市場價1.4萬元/噸左右,國內目標價格為1.98萬元/噸,差價達到5800元/噸。
“除了一些只有我國能生産的農産品外,目前國內主要農産品如玉米、食糖、菜籽油、稻米、小麥等都處於價格倒挂狀態,而且由於政府每年提高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國內外差距還有越來越大的趨勢,應該引起警惕。”馬文峰説。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農産品是最基本的消費産品,其價格嚴重倒挂將産生很多不利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推高物價,由於國內農産品價格遠高於國外,將導致民眾生活消費成本上升,而這種成本上升將有明顯的傳導性,進而傳導至各行各業,使通脹水準越來越高,嚴重削弱我國産品的競爭力,對經濟長期增長也産生不利影響。
食糖有望成價改下一站
今年一號文件對玉米、油菜籽、食糖保留臨時收儲,取消了大豆、棉花農産品臨時收儲政策,並正式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周望軍透露,未來中國主要農産品價格大幅高於國外會是常態,為此,會繼續挑選重要農産品實行農産品目標制。目的是儘量拉平國內外市場差價,同時保障農民利益。
洪濤稱,我國選取的新疆棉花、東北大豆價格試點來看,主要選擇的是一些産地比較集中的農産品,而且這些農産品現在存在的價格倒挂問題比較嚴重。從這些條件來看,食糖很可能成為下一個試點的農産品,目前我國70%以上的食糖集中在廣西,而且價格倒挂問題嚴重。
卓創資訊分析認為,考慮到小麥、稻米是全國大部分人口的基本口糧,關係到國計民生,而我國的政策是保證“口糧絕對安全”,因此關於稻米、小麥的目標價格制度試點工作會放到最後一步,在大豆、棉花、玉米價格試點取得一定成效可以借鑒後,國家才會對其進行目標價格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