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第一天,是從一個星期三開始的。後來的人們對這一年最深刻的記憶是美國宇航員登陸月球。對華西村的村民們來講,同一年小五金廠的成立,才是讓全村人唸唸不忘的大事。
小五金廠是窮則思變的産物。1961年,華西村建村,佔地0.96平方公里,全村667個村民,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口糧。村裏800多畝耕地,被水洼河溝分割成1300多塊,旱澇無收。
肚裏無糧,可日子還要過下去,只能思變。
“不等!無論是老書記時期還是現在,我們都堅持不等。” 華西村今天的掌門人吳協恩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不等的結果是歷經半世紀的發展之後,華西村從最初集體資産累計1764元、欠債2萬元,到如今華西集團控股283家子公司。2017年,華西再次實現“雙增”——可用資金比上一年增長6.99%,繳稅比上一年增長2.71%。
華西村從一個小村莊發展成為一個大型企業集團,吳協恩認為,靠的就是“不等”這兩個字所蘊含的主動求變思維,“華西村從建村到現在已有57年,所謂的不等,就是説華西一貫按照中央的精神,結合華西的實際情況求變。”
思變:不能等靠要
江陰市地處江蘇省南部,素來都是交通要道,但是,在53年之前,地處江陰市的華西村,卻是一點“地利”的紅利都沒有享受到:耕地小而散,全村人累死累活一年,還是填不飽肚子。
華西村第一位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吳仁寶帶著村民走上了農副工商綜合發展道路。1969年,華西村創辦了村裏第一個工廠——小五金廠,十年中小廠實現了300多萬元的産值,為華西村1961年至1978年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後的十幾年,華西村的農村工業化之路越走越遠。除五金加工廠外,華西村還辦了農具廠、編織廠等七八個小廠,直接向工業化走去。
走在經濟發展前列的華西村,後來的發展軌跡卻和大部分村莊不同。1978年,在“分田到戶”改革政策背景下,華西村繼續選擇了集體經濟,土地依然歸集體所有。在已有的工業底子上,華西村繼續興辦了小織布廠、鋼板廠等十多個小型企業。農民變成了工人,村莊開始城鎮化建設,平房變成樓房。
到1988年,華西村已經成為了江蘇省首個“億元村”,名聲漸漸擴至全國。至1991年底,華西村已創辦大小企業20多家,年産值5億元。1994年,江蘇華西集團有限公司組建。到今天,集團擁有八大公司,60多家企業。1999年7月份,頂著中國農村第一股的頭銜,華西村正式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開創了村莊企業上市的先河。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補充。華西村所在的無錫江陰市是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之一。
1997年2月份,由原江陰鋼廠改組而成的江陰興澄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現為模塑科技)作為江陰首家上市公司登陸A股市場。緊隨其後,“法爾勝”、“華西村”、“江蘇陽光”等紛紛登陸資本市場。
對當年的很多鄉鎮企業而言,如何厘清自己的主營業務,夯實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基礎,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求變:經營要現代化
將時間再倒回到1994年,華西集團成功組建,下屬8大公司,58家企業,擁有鋼鐵、毛紡、化工、鋁型材、銅型材、帶管等6大生産系列。通過在眾多産業中遴選,華西集團最終集合毛紡與服裝主業以及熱電、商業等板塊打包上市。
説起1999年華西村上市的事,吳協恩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讓集團下屬企業在管理上有了一個新的提高。“華西村的上市主要不是為了簡單的融資,更多考慮是以外促內,把華西的企業從遊擊隊變成正規軍。”
在吳協恩看來,上市于華西村來説收穫了比資本更重要的東西。“一方面,我們的財務管理、企業管理、法人治理能力等都實現了很大的提升,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消失了。另一方面,上市也進一步解放了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意識到股權多元化才是實現企業合作共贏的關鍵。”
在外界眼中,華西集團的高管很多都與吳家沾親帶故,或者是華西村黨委會成員,這樣的管理思路被視為“家天下”。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事實上,在用人制度上,華西村一直保持著開放的心態。
吳協恩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早在上世紀80年代,華西村就實施了引進優秀人才的計劃,“當時更多的是傳統産業的人才。”目前,華西的企業高管中外來人才佔比39%,中層幹部中外來人才佔比59%,員工隊伍整體的外來人員比例超過92%。
記者了解到,目前華西股份的高管團隊就是從外邊引進的高端人才。上市公司董事長湯維清來自招商證券,此前曾供職于多家基金公司。
自1999年上市至今,華西股份共經歷3位董事長,前兩任董事長都是華西村村黨委成員。2015年9月8日,華西股份第六屆董事會選舉湯維清為公司董事長。目前,湯維清同時任華西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一村資本有限公司董事長、一村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此外,從去年開始,在引進高端人才的基礎上,華西村實行崗位競聘、同工同酬,加速人員流通市場化、崗位分工精細化、達到工作效率最大化。這是一個為期三年的改革試行期,改革共涉及三個層面——人事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
提及股份改革,吳協恩向記者介紹,在新的股份分紅模式下,中心村村民間接持有的華西集團股份維持在25%,華西村村民委員會集體控股部分為75%。未來會視發展情況拿出一部分出來,用於吸引和激勵外部引進人才。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新的股份改革已取代過去在華西實行了多年的二八分紅模式。從2017年1月1日起,在企業中,華西村中心村村民與外來員工同工同籌。
人才的補充和現代化經營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上市初始華西股份資産總額2.22億元;上市近20年,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資産總額達到114.62億元。
豹變:看好服務業和高科技
改革開放40年,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轉變。在改革浪潮下,“轉型”也始終貫穿華西村産業的發展歷程中。
2002年11月份,吳協恩接任華西集團總經理,次年7月份,全票當選華西村黨委書記、華西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也正是在吳協恩擔任村黨委書記後,他通過調研意識到鋼鐵、化纖行業出現産能飽和,於是決定,華西村從鋼鐵減産提質入手,加快傳統産業的技改升級,堅持不擴産,陸續關停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業。
祖籍安徽的汪方能從2003年來華西至今,已在華西幹了15年,現擔任華西股份特種化纖公司副總經理。這家公司目前是華西股份銷售收入貢獻最大的板塊。2017年年報顯示,華西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8.24億元,其中,紡織化纖實現營業收入22.22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8.19%。
汪方能告訴記者,過去上市公司包含著商場、電廠、毛紡廠、碼頭等多個實體性産業。“瘦身”後,上市公司實體板塊只保留兩塊資産——一個是紡織化纖,一個是倉儲業務。近年來,化纖廠經歷了從服裝布料向生産濕巾、面膜等新産品的轉型。
談及華西股份的發展,吳協恩坦言,華西雖然上市了,但大家對上市的功能,對上市後的發展重視得還很不夠。為此,這幾年做了調整,改革力度也較大。
近年來,華西股份在上述兩大實體板塊的基礎上,將觸角延伸至金融服務業,建立了包含並購投資、創業投資和資産管理為核心的金控平臺業務。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投資管理板塊實現營業收入959.54萬元。儘管目前該板塊的業績貢獻比例不高,但卻是華西股份的重點發展方向。
交談中,吳協恩告訴記者,華西今後的發展就是三輪驅動,傳統工業是基礎,服務業和高科技産業是發展的主要方向。華西股份將在搞好傳統工業的基礎上做好金融服務業。
在吳協恩看來,傳統工業實現差異化、特色化也是可行的,在細分企業、特殊領域成為佼佼者,也能有所建樹。“我們不能簡單的為轉而轉,這樣,企業是做不好的。只有靠技術改造升級,才是最好的策略。”
對於華西股份未來規劃,吳協恩談到,“到合適的時候,甚至可以把傳統紡織業退出來,為高科技發展和金融服務業讓路。”吳協恩強調:“一切以有利於上市公司升級發展為前提。”
(責任編輯:暢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