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消費體驗 > 正文

字號:  

調查顯示:北上廣深僅不到一半人準時回家吃飯

  • 發佈時間:2015-07-30 07:29: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謝淩宇

  “回家吃飯”,願望還是奢望(微議錄)

  人們總呼籲“常回家看看”,可如今連“常回家吃飯”都成了奢侈。一項調查顯示,在“北上廣深”,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準時回家吃飯,北京最少,只有38%。

  不回家吃飯,有很多原因;而趕回家,只需要一個理由:陪伴。然而,這麼多人難以回家吃飯,是現代都市生活使然麼?這會不會悄然減弱人們對家的情感和認同?本期“微議錄”,讓我們一起品味“回家吃飯”背後的文化情感。

  參與互動,請關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號:rmrbpl)和本版。

  ——編者

  家是精神的補給站

  回家吃飯,是個讓人暖心的字眼。用現在流行的話説就是——“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家裏的飯不比酒店裏的山珍海味,也未必講究擺盤造型,但即便只有一碗白粥就著小菜,也有不一樣的味道,給人不可替代的滿足感。因為酒店裏的社交宴請,情感交流是第二位的。而家裏的飯菜,則凝聚著無言的關心與慰藉。不用多説什麼,做飯本身就能暖心。我相信,回家吃飯是治愈係的。所以,“你愛我,快回家吃飯;我愛你,我會喊你回家吃飯”。

  ——@趙靜

  “常回家看看”是一種快樂,“常回家吃飯”更是人生樂事。回家吃飯不只是為了碰面,更在於溝通和交流。現代人面臨種種問題,比如工作壓力、人際交往的緊張需要舒緩,在外遭受的喜怒悲歡也需要分享……家無疑起到了一個精神補給站的作用,而回家吃飯則是一種具體的形式。某位影視明星曾説,“20年來我演得最好的角色是媽媽,如今我也是為人做飯的媽媽,回家了,吃飯了……”這樣説,不知是否讓你動了“常回家吃飯”的心?

  ——@毛開雲

  回不去也無須道德化

  一天的工作下來,回家吃飯真心“傷不起”。對上班族而言,吃飯首先意味著補充能量,從效率上講,回家吃並非最優選擇。白天在單位忙碌奔波,下班後再花時間做飯,一頓煙熏火燎汗流浹背,吃得倉促狼狽,寂靜無聲,何談圍爐而坐、其樂融融?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化,回不回家吃飯也應該“去道德化”。下班後,不如或與同事聚餐,發泄一天的緊張和疲憊;或與同學見面,聯絡彼此之間的感情;或直接家庭聚會,開開心心吃頓大餐。

  ——@瀟瀟

  回家吃飯是一種渴望,但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奢望,我只能孤獨地在食堂吃飯。由於交通不便、工作安排、人情往來等因素,回家吃飯的念頭剛生出來,馬上心知不可能。當然,這並非情感上有什麼糾結。記得小時候,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母親在村頭吆喝回家吃飯的聲音,宛若天籟!我想,以後只要條件允許,就儘量擠時間回家,陪家人吃飯,讓高興或者不高興的事情,都伴隨著氤氳的飯菜香味和歡歌笑語,化為每天的暢快。

  ——@dunlao

  心有守望家就在那裏

  在傳統文化中,回家吃飯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對在外打工的我們來説,回家吃飯是很辛苦的。我與妻子早上8點上班,晚上接近7點還在加班,回家吃飯基本是奢望。而像我這樣進城打工的家庭,全國不知有多少!我們不是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收入也不夠在外面胡吃海喝,只是沒有條件實現這個最樸素的願望。這是很多在外務工人員的心聲。如果我們能在城裏真正安下家,少一些後顧之憂,肯定會回家吃飯。當然,只要能守在一起,家也就在那裏。

  ——@龍日暉

  畢業後在重慶工作,而老家在甘肅。一年最多回兩次家,主要是國慶、春節長假期間。每次回家都緊趕慢趕,到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吃媽媽做的燴麵片。上班期間,回家吃飯只能成為一種願望。隨著人口不斷遷徙,“家”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曾經團聚的家人,現在或許只能四方守望。但這並不要緊,忙碌後、吃飯前,記著和家人噓寒問暖就行了。一條短信、一條微信、一個電話,都可以將我們與家係在一起,感覺彼此的牽掛。回家吃飯不也是為了這個嗎?

  ——@3L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