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消費體驗 > 正文

字號:  

黃金周催熱假日婚戀經濟 隨禮族自嘲成節奴

  • 發佈時間:2014-10-05 07:34: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闞楓  責任編輯:謝淩宇

  編者按:

  又逢一年國慶。從1999年首個國慶“黃金周”開始,集中休假的假日制度漸漸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十餘年過去,集中休假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諸如火車票一票難求、高速公路堵成停車場、景區遊客爆棚等“假期亂象”也集中凸顯。人們不禁要問,中國人該如何休假?

  今年國慶期間,中新網以人們國慶假期的“日程安排”為視角,從“趕路”、“返鄉”、“出遊”、“留守”、“婚事”、“帳單”等多角度,全景呈現中國人的“假期議題”。

  被迫去相親,忙著辦婚禮,趕場赴喜宴……近年來,在中國年輕人的“長假日程”裏,“婚事”議題越發成為節日煩惱。從婚戀網站組織的國慶相親會,到婚慶酒店需要提前半年預約,再到都市白領集體抱怨假期“隨禮潮”,國慶假期中的“婚戀經濟”已成為中國“黃金周”裏的特有現象。

  每逢佳節被催婚:城裏相親大會 農村媒人“收費”

  “黃金周,不是在相親,就是在去相親的路上。”十一假期前夕,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劉黎在微信朋友圈裏這樣感慨。

  “海歸”、“外企白領”、“北京戶口”,劉黎身上有著很多令人羨慕的光鮮標簽,但是,忙碌的工作讓今年29歲的她還在單身狀態。

  “工作太忙,交際圈子太窄,高不成低不就,年齡大了只能把婚事寄託于相親。”劉黎説,今年以來,家人給她安排的相親飯局不下10場,而這個國慶長假,自己就有三場相親,父母甚至還給她報了一場集體相親會。

  近年來,在都市“剩男”“剩女”中,由於工作忙碌、假期集中,像劉黎這樣“每逢佳節被相親”的現象已較普遍。

  今年國慶前夕,記者在網路搜索引擎中輸入“2014十一相親”,搜索結果中,僅北京一地的國慶集體相親會就有十余場。為了抓住國慶黃金周的“婚戀商機”,多家婚戀網站推出“萬人相親大會”。

  相比于劉黎參加的都市相親大會,同樣是假期相親,今年28歲的張晴假期相親要傳統得多。老家在安徽農村的張晴已在北京打工五年,近三年來,每逢年節長假,他的假日主題就是回老家相親。

  “農村相親,就是男孩女孩相約在媒人家裏喝喝茶、聊聊天,剛開始挺緊張的,現在一個假期都見上好幾個,也就來者不拒了。”張晴説,由於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進城務工,春節和國慶兩個長假往往就成了農村相親的高峰

  “我聽説最誇張的一個是,男孩女孩在各自去相親的路上,雙方媒人在村口安排了第三場相親。”張晴説,因為找對象難,在農村,媒人介紹對象也開始收錢,不論成不成,男女見面了就得給他們錢,“不然哪有這麼多熱心人”。

  黃金周帶動婚慶經濟:假期婚禮“趕場”

  長假裏,單身青年有著“被催婚”、“被相親”的煩惱,一些告別單身的男女則在為自己的婚禮奔忙。近年來,每逢長假,從一席難求的婚宴市場,到業務繁忙的婚慶公司,結婚潮似乎已成了中國“黃金周”經濟的又一重要引擎。

  “春秋兩季都是結婚旺季,以前有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可以分流一些,現在只剩國慶長假,年輕人難得有長假,所以也就有了國慶‘扎堆辦婚禮’。”

  在杭州一家婚慶公司工作的徐寅説,自己的國慶假期註定又要在忙碌中度過,長假7天,他們公司接辦了8場婚禮,“十一當天有兩場”。

  談到國慶期間的婚禮經濟熱度,徐寅説,“平時辦婚禮,需要提前兩三個月預約婚慶公司和酒店,但想要在十一假期辦婚禮,至少需要提前半年預約。”

  假期婚禮中最忙碌的,最終還要數舉辦婚禮的新人。

  在北京一家網路公司工作的嚴明,要在十一期間把自己的婚禮“掰成兩半”進行。由於自己老家在山東,妻子老家在四川,為了顧及雙方親友,嚴明的婚禮需要在兩地各舉辦一場。

  “十一前請假在成都辦了‘嫁’,十一假期回山東老家辦‘娶’,假期回來,北京的朋友估計還要聚聚。” 嚴明説,因為工作忙碌,平時兩個人很難湊在一起休婚假,國慶假期是個難得的時間。

  因為“假期難得”,嚴明的假期婚禮註定身心疲憊。從請假、拼假到搶車票,趕婚期,自己、妻子和雙方父母在四川、北京、山東三地奔波……

  在中國的城市化過程中,出門在外的年輕人,諸如嚴明這樣結婚需要三地辦喜酒的現象,已是非常普遍。就如嚴明所説,路程上的煩惱已經很多,然而,因為地域間的禮節差異,婚禮上事無巨細的結婚禮節,更加讓自己的假期身心俱疲。

  結婚潮裏的“隨禮大軍”:白領自嘲成“節奴”

  單身青年忙著相親、結婚,催熱黃金周裏的“婚戀經濟”,但是,國慶長假中的“婚戀經濟”中還不能忽視另一個群體,他們就是自嘲“每逢佳節被吸金”的節假“隨禮族”。

  近年來,每逢節假,結婚潮衍生出的“人情支出”常常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從九月初到十月初,開學季的升學宴,中秋節的送禮風,國慶節的隨禮潮,有網友將此稱為“人情月的三連殺”。

  今年國慶長假,在北京工作的孫浩夫婦,原本計劃乘飛機回浙江老家,但是為了節省開支,兩人臨時決定坐火車回去。

  “省下來一千多塊錢,不是為了給父母盡孝心,而是為了人情債。”孫浩説,這個國慶假期,他的兩位同學,妻子的一個表弟都要舉辦婚禮,同學婚禮隨禮500元,表弟結婚隨禮1000元,省下的交通費都不夠抵消份子錢。

  雖然,孫浩夫妻兩人月收加起來也有一萬多元,但是在他們的國慶回家支出中,交通費、婚宴隨禮、親朋禮品,僅此三項就要花去6000多元。

  “原來知道自己是‘房奴’、‘車奴’,現在還成了‘節奴’。”孫浩説,即使假期不回家,一些隨禮也免不了,“這就是還債,人家當年給你隨了,現在你去不了,也得託人帶去。”

  在網路上,有網友將假期裏的喜宴隨禮稱為“紅色炸彈”,並列出諸如“送賀卡”“送彩票”之類的“拆彈妙招”。

  但是,在孫浩看來,這樣的“妙招”顯得不切實際,“現在隨禮都是‘隨行就市’,別人給了你就不能落下,別人當年給你隨了500元,你還人情債的時候就不能少於500元,人情社會中,大家都活在‘被自願’的狀態中。”(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