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信用報告: 售假已成電商“頭號毒瘤”
- 發佈時間:2015-12-29 11: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金瀟
今日發佈的《2015年“雙十一”綜合信用評價報告》顯示,今年11月11日至15日,涉及電商平臺、電商企業、物流公司、第三方支付機構、消費者等主體的失信案例數量同比增多57.49%,表明電子商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形勢仍然很嚴峻。
這份報告在大數據監測分析的基礎上,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國改革報社會同國家資訊中心等單位對“雙十一”期間的消費信用數據進行樹立、提煉、評估。中國改革報社媒體融合部主任吳小雁表示,通過這份評價報告,從第三方的角度找出電子商務信用建設的短板,為網路購物消費者提供參考,也為管理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或政策文件提供依據,促進電子商務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健康發展。
報告指出,在媒體和網民曝光的失信案例中,涉嫌售假類佔比高達44.8%,同比上升18.2%,售假已經成為危害電子商務誠信的“頭號毒瘤”。利用各種手段,包括賣家自行或通過他人協助建立虛假訂單等偽造網店銷售業績的虛假交易類失信行為由9.09%到18.57%,位居第二。此外,價格欺詐佔7.99%,網路詐騙佔6.98%、劣質傾銷佔6.74%。
報告指出,産品品質、價格欺詐、數據注水、售後服務、誤導宣傳、物流配送等成為“雙十一”期間曝光量最多的問題。今年“雙十一”期間,隨著交易量的放大,品質差、退貨率、投訴率均有所提高;商品總體價格雖然低於全年水準,但虛構原價、先漲後降等價格欺詐現象仍然存在;一些賣家存在銷售數據注水的刷單行為;一些商家遲遲不發貨,或者發貨後沒有更新物流流轉資訊,出現丟貨、漏貨、損貨等情況;有近20萬件商品出現“最新”、“頂級”、“獨一無二”等違禁廣告詞。
此外,消費者失信行為也值得警惕。如“羊毛黨”、“職業差評師”的出現,極大地破壞了網路購物的生態環境。有些消費者採取不正當手段,對電商企業進行誹謗,給予惡意差評,甚至以此要挾謀取私利。有些消費者充當店家“網托”,有償替網店刷銷售額及信譽;部分消費者故意不如實填報個人聯繫方式、地址等必要資訊。
報告建議,當前,應加強電商平臺行業自律,建立網路信用評價體系,建立電商信用黑名單制度,建立統一的網路銷售監管體系,推動電子商務信用建設創新示範,更加關注和培育農村電商市場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