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電動車火災到底有多可怕:3分鐘火溫達千度
- 發佈時間:2015-07-03 07:10: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謝淩宇
電動車,已經成為大家生活中的重要出行工具。伴隨而來的電動車安全,除了交通事故,另一個就是電動車引發的火災。2014年,浙江省內因電動車引發火災中,傷亡的有10起,造成9人死亡,5人受傷。2015年至今,杭州已經發生電動車引發的火災61起。
電動車火災到底有多可怕?
昨天,杭州市公安消防局宣教科、下城區消防大隊聯合在城北做了燃燒實驗,實驗模擬一戶人家,將電動車放在樓道內充電,期間短路引發火災的全過程。
電動車引發火災的特別危害表現在兩點,即火場溫度和毒煙。數據顯示,3分鐘,火溫高達千度,30秒,有毒氣體覆蓋整個房間。
煙氣溫度最高超過1000度
高溫毒煙比明火更致命
實驗場地選擇在人員相對稀疏的城北同協路附近。實驗房屋則是一幢待拆的二層民房,已經搬空。消防部門還提前準備了應急救援力量。
經過前期大量技術準備,一輛正在充電的電動車因電路故障起火,幾分鐘後很快引燃了停在旁邊的另兩輛電動車。
現場實時監控的數據顯示—30秒後,火焰溫度升到310度,此時室溫達到120度。2分鐘後,火焰溫度680度,電瓶車其他塑膠件被引燃,室溫達到180-220度。3分30秒,整個電瓶車已經被火焰包裹,溫度達到1200度,房間內的溫度也超過660度。
更可怕的還有毒煙。車上塑膠件在高溫下散發大量濃煙,現場瞬間籠罩黑色濃煙,人哪怕戴上了防護用具,也無法靠近。
昨天的實驗現場,防火專家通過有毒氣體檢測儀現場監測—起火20秒後,室內空氣中出現硫化氫(劇毒)。30秒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報警,均超過人體呼吸承受的極限。
現場,硫化氫最高濃度為240ppm(濃度單位),而防火專家表示,超過100ppm將會慢性中毒。症狀是:頭痛、暈眩、興奮、噁心、口乾、昏睡、眼睛劇痛、連續咳嗽、胸悶及皮膚過敏等。長時間在低濃度硫化氫條件下工作,也可能造成人員窒息死亡。當人受硫化氫傷害時,往往神智不清、肌肉痙攣、僵硬,隨之重重的摔倒、碰傷和摔死。
2014電動車火災全省亡9人
超一半電動車火災發生在充電時
來自消防部門的統計,2014年,浙江省內因電動車引發火災中,傷亡的有10起,造成9人死亡,5人受傷。2015年至今,杭州已經發生電動車引發的火災61起。
悲劇中,超過一半的電動車火災都發生在夜間充電的過程中。著名防火專家、杭州公安消防局高級工程師謝松明介紹説,根據過往的案例來看,電動車火災傷亡事故一般發生在晚上充電時。很多人都是在樓道內充電的,這個時間段往往都是人們熟睡的時候,即使發現了,往往也沒有時間逃離。
電動車放在樓道內,直接把逃生通道切斷了。
昨天的實驗證明,一旦電動車燃燒起來,毒煙以每秒1米的速度快速向上,所以1樓電動車著火很快會導致整幢樓陷入毒煙密布的狀態,極易造成人員傷亡,甚至群死群傷火災事故。
今年1月,台州市玉環縣解放塘社區一住宅樓外停車棚內電動車起火,濃煙向樓道蔓延,造成向樓道逃生的8名人員死亡。
電動車起火原因,電路電池故障居多
截至2月底,杭州老城區登記上牌的電動自行車有179.5萬輛。加上大量無牌無證的超標電動自行車,光杭州老城區,目前的電動自行車超過350萬輛。
防火專家認為,電動自行車在充電時容易起火,根本原因與電動自行車的充電環境、車主使用習慣和電動自行車自身材質有關,主要原因是電動車自身電氣線路短路、充電器線路超負荷、電動車電池故障。而有的廠家出産的電動車也有些缺陷,比如設計電流與線路及接插件的不匹配、插件與接頭的處理不當、線路敷設的不規範等。
在使用上,一些老小區的部分車主,習慣把電動車放到樓道內充電,一旦起火很會直接封堵整幢樓唯一的逃生通道。還有將室內使用的接線板,放置到室外使用,容易導致接線板老化並漏電,尤其在陰雨天極易造成漏電、火災,危及小區居民人身安全。
充電要特別注意,避免夜間樓道長時間充電
對此,也有居民向錢報記者表達了無奈,既要防盜又要充電,電動自行車在樓道內充電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針對現狀,消防部門呼籲,有條件的小區最好能夠按相關消防要求設立停車棚,對電瓶車進行集中充電、集中管理,讓隱患儘量遠離居民樓。
車輛充電時應儘量在室外進行,或將電池拆下單獨充電。充電線路要選擇合適的線路,線路敷設應固定安裝,要加裝短路和漏電保護裝置。車輛應避免充電時間過長,原則上不得超過10個小時。
電動車充電器儘量不要放在車上,因為有時候路面顛簸容易導致充電器內部發生短路,再充電時容易引起自燃。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直觀地看出,在電動車自燃産生明火後的幾分鐘內,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在煙囪效應的作用下,順著樓梯迅速充滿了整個樓道。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注意逃生方法,在穿越樓梯逃生的過程中,一旦吸入高溫有毒的煙氣,就十分危險。“必鬚根據現場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逃生通道和方法。如果開門後發現樓梯已被明火封堵,高溫煙氣已令人無法呼吸,可選擇窗口呼救或逃生,但都要具體情況而定。”消防專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