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2014全國“品質月” > 正文

字號:  

國家品質基礎是製造強國的重要支撐

  • 發佈時間:2014-09-15 09:34:58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徐建華  責任編輯:謝淩宇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公認的製造業大國,雖然“中國製造”銷往全球,享譽世界,但出口産品附加值較低、擁有自主品牌較少、産品品質不高等問題,也讓中國未能成為品質強國,也未能成為製造強國。

  品質興、製造興。中國要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必須首先成為品質強國。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專家認為,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是國際公認的國家品質基礎設施。從世界通行做法來看,國家品質基礎設施既是政府發揮監管職能的技術支撐,也是實施國際貿易政策的重要內容。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必須夯實標準、計量、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這4大國家品質基礎設施。

  國家品質基礎支撐製造強國建設

  國家品質基礎(NQI)是指一個國家建立和執行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所需的品質體制框架的統稱,由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于2005年共同提出。200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高度評價NQI,認為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已經成為未來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3大支柱。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工業發達國家將NQI建設作為國家戰略予以推動。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製造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對NQI建設提出了緊迫需求。”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品質與可靠性研究院聯合院長張綱表示,國家品質基礎在工業領域的應用,貫穿産業發展全過程,是支撐工業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技術基礎。

  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製造強國,都對國家品質基礎加大了投入力度,並出臺專門的政策。如美國國會頒布品質促進法案,將計量、標準列入國家全球戰略;德國實施“以品質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産品出口”的國策和“工業4.0”計劃,將標準作為核心戰略;日本實施“品質救國”政策,研究制定“知的基盤”政策體系構架,首相牽頭研究制定日本國際標準綜合戰略;南韓提出國家品質經營戰略框架,總理擔任國家標準理事會理事長。

  國際電工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舒印彪認為,標準競爭在全球競爭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地位。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透露,14位計量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7位物理學家是國際著名的計量科學奠基人,充分説明瞭計量的重要作用。提升國家計量技術的服務領域、測量能力、技術水準和創新能力,是推進品質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主任肖建華認為,認證認可是品質管理的基礎手段,是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是市場經濟運作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門類。“工業(製造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著基礎地位和支撐作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製造業)取得的巨大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重要一點為‘基礎’薄弱。”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説。

  當前,我國相關部門正在進行“四基”項目研究,即基礎件:元器件、零部件;基礎材料:結構材料、功能材料、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合成材料;基礎工藝:生産技術、方法、規範、裝備;基礎技術:産品技術、基礎應用技術。

  我國品質基礎建設初見成效

  我國一直十分注重國家品質基礎建設,尤其是近10年加大了對這方面的投入,並取得了一些成績。“我國的國家品質基礎呈現出技術體系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逐步完善、參與國際活動能力不斷增強等特點,但同時也存在頂層設計欠缺、工業轉型發展支撐有待加強、全球經濟話語權有待提升、政策環境有待完善等問題。”張綱説。

  統計數據現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制定國家標準30680項、行業標準37882項、地方標準26693項、企業標準100萬餘項,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259個;制定計量基準183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45695項、國家標準物質7834項、企事業單位最高計量標準40289項;對外開展檢測工作的機構資源總量為25669家(不包括企業和醫院內部實驗室);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實驗室共4835家,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有品質相關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300個以上,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1000個以上。

  儘管我國的國家品質基礎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但與世界上製造強國、品質強國相比,我國的品質基礎仍然十分薄弱,差距也十分明顯。統計數據顯示,在德國,標準對GDP(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率為0.9%,法國和澳大利亞為0.8%;歐盟的計量技術成本收益比為2.7,德國為3.9,荷蘭為3.6。在我國,檢驗檢測對GDP的貢獻率為0.1%,認證認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分別為0.914%和0.338%。

  資金投入的差距同樣十分明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負責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標準化政策,2013年獲得美國政府的撥款高達7.69億美元,而我國負責國家品質基礎建設研究的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等加在一起,一年的經費不到7億元,僅相當於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1/8。

  以改革夯實國家品質基礎

  據悉,無論是傳統産業升級還是戰略性新興産業及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對國家品質基礎都有需求。在傳統産業方面,以鋼鐵製造業標準需求為例,當前我國的標準與國際差距大,急需修訂老化標準、制定新材料高端鋼材標準。在戰略性新興産業方面,以航太製造業計量需求為例,需要地面科研生産試驗計量保障、空間測量活動計量保障以及專用校準裝置和校準方法、現場線上計量校準。在生産性服務業方面,在電子商務任務中,主要是以生産性服務業中的B2B和B2C全程電子商務交易為主線,圍繞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後等環節以及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開展研究;在物流任務中,主要是面向生産、倉儲、運輸、配送等重要物流環節,針對現代物流中業務流程、資訊系統、運營服務的共性技術問題開展研究;在高技術服務業任務中,針對其剛剛起步的特點,需要開展業務分類、服務品質評價等研究。

  張綱建議,應將NQI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基礎性制度,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實施中長期規劃,通過改革創新、增加投入、優化政策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等,推動NQI建設,強化國家品質治理基礎,實現對製造強國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院長馬林聰認為,《標準化法》提出國家鼓勵企業制定嚴於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但是,我國還缺乏有效的機制,來引導企業主動制定並採用更高水準的技術標準。目前,企業僅以滿足強制性標準等為目標,導致産品品質水準普遍不高,影響了産業品質整體提升。我國應該探討建設企業産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與監督機制,更好地發揮企業在標準方面的主體責任。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新實表示,在貿易便利化國際背景和改革開放攻堅期、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的背景下,檢驗檢疫需從更大的平臺、更高的視角審視自身,以改革促發展、調結構,創新進出口監管模式和口岸通關放行模式,不斷提高檢驗檢疫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品質安全保駕護航。

  構建現代化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一直是我國國家品質基礎建設中改革的重點。今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於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通過整合做強做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力爭到2020年,建立起定位明晰、治理完善、監管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形成佈局合理、實力雄厚、公正可信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體系,培育一批技術能力強、服務水準高、規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

  “品質服務業具有鮮明的産業特殊性,它是高技術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計民生與國家經濟安全。”中國檢驗認證集團董事長劉生明建議,加快品質服務市場化進程,對於提升我國品質總體水準極為關鍵。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