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滴滴等打車軟體補貼週期或終結 暴雨天加價叫車

  • 發佈時間:2015-08-13 07:3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 楊海艷  責任編輯:金瀟

  打車軟體補貼週期終結?

  “以前從單位到家,滴滴專車在50塊錢左右,但下雨那天晚上系統要額外加39塊錢才發單。我換了好幾個打車軟體,包括神州專車、Uber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價。最後沒辦法,只好選其中一個相對便宜的回家了。”北京市民于倩告訴記者。

  原本利用各種優惠和補貼來吸引消費者的打車軟體突然集體“變臉”,在8月7日傍晚北京的一場暴雨的推動下齊齊“跳價”,這讓于倩印象深刻,“有點被當韭菜割的感覺”。

  和于倩擁有類似經歷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此後,各大社交網站頻頻出現關於當晚打車軟體價格浮動的話題討論。嘀嗒拼車聯合創始人李金龍認為,“利用價格杠桿調整供需,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邏輯。”

  加價,憑什麼?

  “我們是完全市場化的行為。”滴滴快的相關負責人王興渠告訴記者,“這個價格怎麼加並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後臺的大數據作為支撐。我們是根據不同時段的市場供需的比值,將加價的幅度大概設定在19元、29元和39元等3個層級上,並且按照這一時段和路段供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調節。”

  滴滴快的提供的後臺智慧交通大數據顯示,8月7日19時至20時區間,用車呼叫量較前一日增加56.18%,但北京市的計程車上線率比平時減少了30%。“如果不採取相應的價格鼓勵措施,那肯定會造成很多人打不到車。”王興渠表示。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滴滴快的臨時啟用了尚處於調試階段的“動態調價”系統。“在這個動態系統的調節下,當天18時到22時,通過我們平臺叫車出行的成交訂單達70萬單,專車快車叫車成功率提高到82%,而在往常同樣的情況下,這個數字還不到50%。”

  在滴滴快的專車和快車啟用“動態調價”功能的同時,其餘包括神州、Uber等打車平臺也對訂單進行了臨時的價格調整。比如Uber,據記者了解,其價格浮動的範圍處於原價的1.5~3.9倍不等。

  雖然各個平臺調價的方式不同,但其內在邏輯並沒有很大的不同。據記者了解,基本上都是根據附近車輛的供需情況、出行路段的擁堵情況以及訂單的受歡迎程度來作為標準的。

  “其實不只在北京,在上海包括其餘多個城市,我們都已在對這個‘動態調價’機制進行測試。”王興渠告訴記者。此前杭州暴雨,Uber也曾對價格進行動態調節。此外包括嘀嗒拼車這樣的拼車軟體,也設置“感謝費”這一功能,以通過價格調節市場的供需。

  平衡點是關鍵

  在李金龍看來,通過價格手段調節市場需求,本來就是一個十分正常的舉動。只不過,由於市場培育初期,各大打車平臺輪番燒錢,最終讓消費者習慣了躺在補貼上“享受”。“市場培育初期肯定是要花錢來教育用戶,但沒有一家會一直不停地燒錢。”李金龍告訴記者。

  其實,不只是中國,在國外一些成熟市場,打車軟體的“加價”也曾遭遇過消費者的不滿。早在去年3月,Uber就曾因為多次在惡劣天氣和高峰時段“坐地漲價”而招致抨擊,但Uber的投資者兼董事會成員、風投機構BenchmarkCapital合夥人比爾·格利在他的一篇個人部落格文章中力挺Uber的“價格浮動”策略。他表示,“浮動價格是最符合消費者利益的,司機也是人,如果不搞浮動價格,將很難調動供應端的積極性,最後的結果便是客人無車可乘”。

  動態加價並不是強制行為,在加價之前,系統會彈出對話方塊,説明加價的金額,乘客可以自主選擇。王興渠告訴記者,“如果不著急出去,過兩分鐘再下單,也許就不需要加錢了,完全是根據實時供需來匹配的”。

  “因此,可能會有人對這種方式不太適應,那也沒關係,市場可能最終就會出現分流,將原本不屬於這一領域的需求排除出去。”從消費端看,李金龍認為會出現這一情況。

  而從平臺方看,這一問題相對會更複雜。在動態的市場中,要怎樣設置價格浮動的基準和層次,並作出動態調整,並不是拍腦袋的事情,需要強大的後臺數據作為支撐。加價過度,不僅會影響消費者的體驗,也會使得市場供應溢出,反之亦然。“因此,對不同的平臺公司來説,如何找準中間的那個平衡點,其實並不容易。”李金龍認為。

  從某種意義上説,作為一個平臺,如果在動態調價的過程中,找不準平衡點,極有可能會影響司機和乘客雙方的用戶體驗,從而進一步失去客戶。

  或許正因如此,王興渠告訴記者,滴滴快的的這次調價依然還處於測試階段,“我們還要聽取消費者的反饋,包括演算法等都有可能進一步調整”。至於大規模推廣的時間,暫時還沒有説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