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關注“吃得放心”要求建立全程可追溯
- 發佈時間:2015-02-02 07:12:53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孫業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一號文件全文約12000字,一共涉及5大方面,分別是:一、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二、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三、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四、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五、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説,前面三大板塊,“農業要強,農民要富,農村要美,是我們的任務”。
另外兩大板塊主題分別與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有關。“後面的板塊則是怎麼去實現上述三個目的:改革是動力,法治是保障”。
這五大方面被分為32個小點,其中首先提到的仍然是糧食安全問題。怎麼能保證中國人的飯夠吃?一號文件針對增強糧食生産能力提出了許多細化的要求,包括永久農田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以及投融資等等。
針對市民最關注的“怎麼吃得放心”的問題,一號文件要求,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用的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資訊平臺;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製度,強化地方政府法定職責等。
針對農民最關心的“收入如何保持增長”的問題,一號文件從7個方面做出明確要求,比如,將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等等。
此外,過去一段時間社會高度關注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一號文件也有大篇幅的涉及。
解讀
轉變生産方式 保障糧食安全
挑戰日益稀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不具競爭力的價格,正對農業生産高投入高産出的舊有發展模式亮起“紅燈”,不少農民感慨“地越種越硬、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漲越高”。
文件破題文件提出,必須儘快從主要追求産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文件提出要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專家點評中國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説:“糧食安全問題,並不是糧食的量不夠,而是現在成本高,糧價高,農業競爭力弱、進口壓力大的意思。”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朱立志認為,今天公佈的一號文件對“轉方式”濃墨重彩,極具針對性,傳遞出我國必須走現代農業道路的信號。“文件提出要不斷增強糧食生産能力,這與以往更多地強調産量增長的表述有著明顯區別。中國強,農業必須強,農業的強是體現在競爭力上,這意味著農業在‘轉方式’上將有更多突破。”朱立志説。
增加農民收入 建設美麗家園
挑戰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佔農民收入大頭的打工收入,其增長前景不容樂觀;而在家庭經營性收入方面,農業生産成本上升與大宗農産品價格低迷“雙碰頭”,老鄉的種田收入增長空間進一步縮窄。
文件破題文件明確提出,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勢頭。文件強調,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産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文件提出,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準,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今年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專家點評黨國英:文件對農民增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破解方案,內外兼具、多措並舉。文件提出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出鄉村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思路,對提升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有一定幫助。此外文件提出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可進一步激活農村要素資源,為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提供了可能。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和以往一號文件相比,今年文件在強調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強調公共服務水準及文化建設,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農村建設邁向“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的新階段,內涵更為豐富。
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挑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劇。同時,農村土地、資金等生産要素的流動長期被禁錮,産權歸屬不清晰,如何“喚醒”農村大量“沉睡的資産”,已成“三農”發展的一大挑戰。
文件破題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專家點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所所長葉興慶:當前我國農村面臨的問題,仍然在於舊體制的制約,唯有通過改革來破題。“文件部署的這些改革,意在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被長期壓抑的土地、資金等生産要素和農村産權,實現其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讓農村‘沉睡的資本’得以‘活’起來。”
首次大篇幅聚焦農村法治
挑戰一些地方非法徵用農民土地、非法佔有農民集體資産等問題時有發生,“法不下鄉”成為農村法治的困局。
文件破題文件提出,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文件提出要健全農村産權保護法律制度,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農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專家點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沒有農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個中國的法治化。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可見“依法治農”已成推進“三農”發展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農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農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調整,更需要用法律為改革保駕護航。”
縱深
為何頻頻鎖定“三農”
細數改革開放以來的多份中央一號文件,其中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共有17個。
這17個文件也並非一直連續,中間有過中斷。上世紀80年代初,在農村改革如火如荼推進的大背景下,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連續5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五個一號文件,對當時的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18年後,自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又連續聚焦“三農”。
一號文件涉農傳統為何在上世紀80年代中斷?對這一問題當時全國從上到下有這樣一種認識: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從農村開始,基本問題已經解決了,今後重要問題都在城市,工作重心也從農村開始轉到城市。
那麼,時隔18年後,一號文件為何又重新鎖定“三農”?這背後有著更為深刻的背景:上個世紀末,我國農業生産環境出現複雜局面,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幾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此外,城市改革經過10多年“加速跑”後,城鄉發展嚴重失衡,影響到了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新華社
從2004年開始,中共中央發佈的一號文件密集關注“三農”工作。此前,一號文件有重點關注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改革議題,也有關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水利,農村科技等專業性議題。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小映看來,今年“一號文件”涉及農村問題的各個方面,較為全面,而重點強調轉變農村發展方式,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是亮點之一。“現在是從傳統農業跨越到現代農業的階段,出現了很多新的勢頭,需要從政策上進行引導、規範,”他説,“同時,農業農村改革也有沒到位的地方,需要做出一些指導規範。”(記者 金煜)
數讀2015一號文件
5大板塊
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
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
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5個“重大”
重大課題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重大考驗 國內農業生産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産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援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
重大挑戰 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和品質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重大問題 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繫增強,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重大任務 破解這些難題,是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任務。
3個首次
首次提出要把追求産量為主,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
首次提及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通過延長農業産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
例如過去農民飼養牛羊,牛羊成熟後直接出售換取收入,未來如果條件允許將鼓勵農民進行屠宰加工,統一銷售,這樣農民的收入將更可觀。
首次引入了農村法治建設,提出“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産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産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