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糧棉油糖肉全面倒挂 農産品賣難不全是進口惹的禍

  • 發佈時間:2015-01-29 07: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姚慧婷

  解決主要農産品價格倒挂問題,當務之急是綜合運用配額管理、貿易救濟、進口産品用途管制、檢驗檢疫、“綠箱”補貼等手段。但治本之策,仍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結構,切實提高我國農産品競爭力

  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回應“中澳自貿區協議一旦簽署將進一步衝擊國內乳業”時,稱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可不必過分放大。沈丹陽認為,國內“賣奶難”現象的出現,有乳製品國內外價差較大、國內企業增加使用進口乳製品的因素,也跟國內乳製品産業整體水準比較低,消費者對國産乳製品信心不足有關。

  事實上,乳製品並非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産品品種。當前我國主要進口糧棉油肉蛋奶6大農産品,除乳製品外,每年還要進口6000多萬噸大豆,接近1500萬噸穀物,450多萬噸棉花,450多萬噸食糖,800多萬噸植物油。

  由於我國地不足、水不夠、資源環境壓力大,為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適度進口是必要的,這不僅有助於國內消費者買到物美價廉的産品,也是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市場的重要體現。專家認為,適量進口農産品可補充國內庫存,減輕國內資源環境壓力。但要把握好進口的規模和節奏,防止個別品種集中大量進口衝擊國內生産,給農民就業增收帶來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糧棉油糖肉等主要農産品國內市場價已全面高於國外産品配額內進口到岸稅後價,有些産品一度高於配額外進口到岸稅後價。新世紀以來,豬肉、小麥、食糖、棉花國內外價格陸續開始倒挂,2013年7月大米、玉米國內價格開始持續高於配額內進口到岸稅後價,2014年糧棉油糖肉等主要農産品呈現全面倒挂態勢。農業部數據顯示,2014年11月,大米、小麥、玉米3大穀物的國內外價差分別高達每公斤1.08元、0.58元、0.52元,均比2013年有所擴大。

  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張闔成認為,價格倒挂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農業資源緊缺、勞動生産率低和生産成本剛性上漲導致農産品市場競爭力弱,直接原因是關稅、補貼等農業支援保護措施不足。

  我國農業生産成本持續上升而比較效益下降。一方面,農業已全面進入高成本時代。2006年至2013年,我國稻穀、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生産成本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0%、11.6%、11.6%、13.1%、12.0%。目前,農業生産成本還在上升。另一方面,農民種糧的凈收益在下降。目前農民每畝地的凈收益只有682元,比上年下降2.4%。農民來自種植業的收入只佔24.6%。農民凈收益在減少,生産積極性自然上不來。很多農民感嘆,“辛苦種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

  同時,我國農業支援保護措施不足。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年,我國農業勞動力每人平均農業增加值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64%。但我國農産品進口的平均關稅只有15.2%,世界農産品平均關稅水準為62%,而且放棄了貿易特殊保障機制,國內農業補貼與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此外,近年來國際海運費用不斷下降助推了國內外價差擴大。

  專家認為,在當前,價格倒挂的負面影響更為突出。因此,當務之急是綜合運用配額管理、貿易救濟、進口産品用途管制、檢驗檢疫、“綠箱”補貼等手段,防止價格倒挂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守住農民收入、口糧生産能力、重要農産品供給三條底線。

  “從治本角度看,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結構,切實提高我國農産品競爭力。”張闔成認為,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推動農業結構向市場緊缺産品、優質特色産品、種養加産銷一體化調整,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和增值空間。尤其要以品牌為引領促進加工業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農産品加工業由規模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方向轉變,建立農産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利益共用機制。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