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生鮮電商火爆背後問題多 配送和成本高是"硬傷"

  • 發佈時間:2014-12-03 15: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時習

  生鮮電商被視為“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今年“雙11”期間,生鮮電商表現不俗,各種蔬菜、水果、牛排、螃蟹等,紛紛“觸電”,市場異常火爆。

  記者在百度上搜“生鮮電商”時跳出800多萬條資訊,全國範圍內大大小小的生鮮電商已經有3萬家左右。

  除了阿裏、京東等巨頭積極參與謀求佈局外,還有從傳統行業中孵化的諸如中糧我買網、順豐優選,都參與到該領域的角逐,進而形成了三類模式:

  一是以在天貓、京東等為代表的平臺型電商;二是以順豐優選為代表的綜合性食品電商;還有就是如本來生活網、易果網這樣的垂直型生鮮食品電商。

    生鮮電商像“硬骨頭”:

  香卻並不好啃

  生鮮電商能夠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其較大的市場規模被資本市場看好。但這片市場像“硬骨頭”,香卻並不好啃。

  記者調查發現,生鮮電商的成本竟高過菜市場,並且産品品質難以控制,消費者對生鮮亦有安全疑慮。“相比數位、家電市場,生鮮電商還遠未成熟。”一位電商人士稱。

  楊女士本來想加入生鮮電商的生意,但了解後發現,這個領域的消費者規模小且分散,配送成本很高。而生鮮,既要生又要鮮,倉儲要求大大高於普通商品,冷鏈物流配送成本非常高。

  “算了一下,很難盈利,必須有大量資金投入。”楊女士説。

  中國零售業生鮮研究中心委員李長明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99%的生鮮電商都在虧損,一批生鮮電商重組或倒下,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瞭生鮮電商運營的不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侯雲春亦對媒體稱,在流通過程中,我國每年有8000萬噸果蔬腐爛,經濟損失佔整個行業産值的30%,農産品腐損率為25%~30%,這既帶來了安全隱患,也提高了産品成本。

  “最後一公里”:

  配送問題是“硬傷”

  “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也是生鮮電商的“硬傷”。

  王女士經常在生鮮網站上購買蔬菜、水果、海鮮等商品,但“幾乎每次配送都有問題”。

  王女士介紹,有一次購買在淘寶網某店同城配送的鵪鶉蛋,送到後發現,由於賣家包裝不當,很多鵪鶉蛋都碎了。“這種糾紛很麻煩,真不如去超市自己挑。”

  還有消費者表示,生鮮網站送來的水果大多時候都不新鮮了。車厘子乾癟了,山竹變硬了,大閘蟹死了,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每每遇到,只能耗費時間與電商協商退款,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對此,京東、天貓等正在搭建自己的冷鏈配送體系。日前,順豐更是將冷鏈物流分拆為獨立品牌——順豐冷運,以應對生鮮到家的最後配送。

  消費習慣的培養:

  也是遇到的問題之一

  消費習慣的培養,也是目前生鮮電商遇到的問題之一。

  不久前,搜狐網“網購生鮮調查問卷”數據顯示,近3000名參與投票的人中,僅有723人有過網購生鮮的經歷,比例不到四分之一。在記者隨機採訪中,消費者表示更願意去超市而不是在“看不見”的網路上購買生鮮。

  即使是在生鮮電商平臺上購買多次的消費者,消費體驗也並不樂觀。久久不發貨,或者訂單莫名其妙消失,或者“貨源供應不上”取消訂單……問題比比皆是。

  分析人士張正昊稱,對於消費者而言,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使用電商平臺購買生鮮,確實不是當下的習慣,消費者更習慣於線上下市場“看一看、比一比”。電商要通過每一次的良好體驗,建立信任,逐漸培養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業內人士認為,為了保證商品安全,生鮮電商可以利用技術做到“追根溯源”。生鮮電商可以多嫁接一些資訊化工具,所售商品從産生到上餐桌期間的所有資訊都能被順向追查(生産源頭-消費終端)或逆向追溯(消費終端-生産源頭),從而令食品的整個生産經營活動始終處於有效監控之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