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民生評論 > 正文

字號:  

“僵屍肉”為何能夠縱橫四海

  • 發佈時間:2015-06-30 14:56:17  來源:光明網  作者:韓哲  責任編輯:謝淩宇

  “來一瓶82年的雪碧”,這是用來嘲笑暴發戶的。“來一盤82年的豬蹄和雞爪”,又是來嘲笑誰的?

  最近,“僵屍肉”暴得大名。6月,海關總署在國內14個省份統一組織開展打擊凍品走私專項查緝抓捕行動,給全國人民開了眼:有些走私凍肉的“肉齡”長達三四十年,甚至出現了“80後”緝私人員碰到了“70後”的凍肉,穿越小説都不敢這麼寫。

  走私的人固然沒什麼“道德血液”可言,但國家有法度,不足為懼。但走私入境之後,如入無人之地,連過N道制度籬笆,這才讓消費者駭然。侵入市場不可怕,居然被市場消化才“細思恐極”。消費者避免吃到僵屍肉的希望,只在於商家不確定性的良心,以及海關不確定性的專項行動。

  三個和尚沒水喝。“僵屍肉”從入境到入口,橫跨海關、工商、食藥監、檢疫等多個部門,但九龍治水的結果是無人負責。雖然此次專項行動成績斐然,但同時也暴露出僵屍肉問題的嚴重性,其已蔓延成為一條成熟的産業鏈,而非零星的、偶然的。

  事實上,三聚氰胺也好,“僵屍肉”也罷,這些食品安全領域的現象級案件,之所以舉國瞠目,就在於看到了日常監管的乏力。雷霆一擊的專項行動,並不能代替日常監管的韌性。至少,相關監管部門,還沒有什麼辦法對“僵屍肉”問題來個釜底抽薪,將這個所謂的綿長産業鏈切得七零八落。

  層層設防的制度如果均告失效,那麼這種防範機制就是有問題的。我們建立了食品溯源體系,但這個體系卻沒有産生足夠的激勵和震懾作用,隨便幾個做假證的,就能突破和架空這層防線,豈不讓消費者害怕?個別商家的良心敗壞,不會影響到消費者對於市場和産品的根本信心,但如果監管形同虛設,那麼這個信心的重塑將是非常艱難的。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殷鑒不遠,農業部長都説,這是我們永遠的心痛。

  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市場有自凈功能,但市場不是完美的,缺少良好的行業自律,市場也會展示它藏污納垢的一面。

  面對“僵屍肉”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執法部門不應諉過,但市場同樣需要一場深層次的變化。賠錢的買賣沒人做,殺頭的生意有人做。“僵屍肉”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這個市場中相當多的個體商家,沒有守住道德底線,利欲熏心。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在於風險小,收益高,沒有什麼品牌聲譽意識,逐步將風險放大,成為所謂的潛規則。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人們就逐漸意識到,傳統的作坊生産,散戶經營,充滿了各種不可控的風險,道德底線很容易被唯利是圖所擊穿。現代化和規模化,似乎是市場發揮自凈功能的惟一方向,大企業的食品安全風險總會小一些,因為他們做“僵屍肉”生意的風險無限大,他們確保食品安全的動力更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