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車”動了誰的奶酪? 被攪動的計程車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1-22 08:08:5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時習
網際網路確實深刻地改變了很多行業。從2014年的“燒錢打車”,到目前火爆的“專車服務”,傳統的計程車行業也迎來了網際網路的衝擊。
圍繞“專車”是否是“黑車”的爭議,各地的交管部門作出了不一致的反應,而交通部也隨後表態,明確專車並非黑車,但需要嚴格管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場爭議背後凸顯的,是傳統計程車管理體制的困局。
被攪動的計程車市場
長期在北京工作的白領高海,從去年12月到今年,手機上就不斷收到網際網路打車平臺發來的短信。一會兒是“嘀嘀打車送你30元打車券”,一會兒是“快的打車送專車禮包”,這陣仗,儼然是2014年火爆異常的“燒錢打車”之戰的延續。
只不過,這一次對戰的主角,從普通的計程車,換成了“專車”。
所謂“專車”,是指在普通計程車之外,利用網際網路打車平臺,給乘客提供預約服務的一些營運車輛。和計程車不同的是,這些車輛一般相對高端,與車輛租賃公司和打車軟體平臺同時簽訂協議。
“帶著好奇心,我試了一下專車服務。4公里的路程,花了30多元,雖然貴,但是坐的是一輛豐田,而且用了打車券,自己也就花了不到10元錢。而且服務挺好的,上下車司機都給我開關門,還提供礦泉水,車內的裝飾、氣味都非常舒適。”高海對本報記者説。
原本看上去波瀾不驚的計程車市場,瞬間被這“不速之客”攪動了。
2014年11月起,多地交管部門先後將“專車”認定為“違法運營”,表示一經發現,將處以數額不等的罰款。
政策一齣,輿論卻意料之外地幾乎形成了“一邊倒”的反對。“專車服務又好、又緩解了‘打車難’,為什麼被認為非法?是不是相關部門的壟斷利益太過強大,以至於不願意讓市場的力量進入?”有高海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1月8日,國家交通部明確表態:“專車”服務對滿足運輸市場高品質、多樣化、差異性需求具有積極作用。
專車究竟是不是“黑車”?
事實上,地方交管部門和用戶、打車平臺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一點:專車究竟是不是“黑車”?
所謂黑車,就是沒有運營資質的私家車,這些車輛通常利用城市“打車難”的縫隙,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在諸如車站、機場等人流密集區進行非法營運。一般來説,這些車輛的要價也更高,而且更容易逃避監管。用戶的人身安全、乘車安全等,也相應地不容易得到保障,一旦發生事故,責任追究也面臨困難。
交通部的表態已經明確,合法的“專車”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黑車”。但交通部同時指出,“禁止私家車接入平臺參與經營”。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點也是基於現有市場格局和管理準則的必要之舉,因為在任何一個國家,計程車的營運都需要資質,而在網際網路平臺上,這一漏洞可能會被放大。
1月20日,在北京的一輛計程車上,司機王師傅跟本報記者聊起專車之爭時,他也不無擔憂地説起了這一點。
“在北京,要説專車跟我們搶生意,其實我們沒有特別直接的感受。但我聽説現在有很多私家車接入了這個平臺,名義上是挂靠在租賃公司,同時和打車平臺簽協議。一旦發生事故,恐怕很難追責和賠償。這和我們不一樣,出了事故,有計程車公司在背後。”王師傅説。
專車之爭凸顯的困局
專車的收益確實可觀。據報道,由於專車服務較優、車型較高端,因此收費也相對較高,開專車的司機,有些一個月收入能超過1萬元,是大多數城市計程車司機的2到3倍。而嘀嘀打車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火爆時,一天內通過該平臺完成的預約服務就能達到20萬單。
正是看到了城市“打車難”的現狀,以及提供優質服務的巨大市場空間,去年至今,滴滴、快的、易到、包括國外的Uber等公司紛紛進入這一市場,開始比拼“燒錢”。
在專業人士看來,由於計程車市場實行嚴格管制,尤其是一些大城市,計程車牌照數量實行嚴格限制,因此此前形成了一定壟斷效益。比如北京2000多萬人口,卻只有6萬多輛計程車,而利用網際網路第三方軟體進行的專車,恰好攪動了這一格局。
一方面是普通用戶對專車服務的叫好,另一方面是計程車公司和地方交管部門對此的管束,其中凸顯的是現行計程車管理體制的困局。
“網際網路叫車服務的興起,的確為計程車行業的調整提供了思路,有必要重整行業格局,提升服務水準。”交通運輸部幹部管理學院教授張柱庭表示。
專家同時表示,在看到專車便利的同時,也要提高對專車隱患的防範能力。比如,如何規範專車、租賃公司、打車平臺的協議,嚴防私家車投入運營以及如何保障乘客的人身財産安全,都是未來規範專車市場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