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肉監管典範”何以令人心驚肉跳?
- 發佈時間:2014-12-29 02:31:26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時習
議論風生
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關鍵並不在於事發之後,查處行動的力度有多大,而更在於有效的日常監管究竟能走多遠。
針對媒體報道江西宜春的高安、豐城、上高等地大量病死豬流入市場一事,農業部已派出督導組赴江西與江西省農業廳等相關部門開展現場調查。27日,宜春回應稱,已在全市迅速展開集中整治。
就在今年9月份,江西日報社旗下的《贛商》雜誌還刊發這樣兩篇文章《江西:責任落到實處,築牢“放心肉”工程》《江西高安:“放心肉”工程鄉鎮全覆蓋》。而被譽為“江西省生豬定點屠宰監管工作監管典範”的高安,正名列此次被曝屠宰銷售病死豬肉的三縣市之首。
央視記者就此事暗訪時間達一年,也就是説,當相關監管部門在媒體上自我標榜“嚴格執法從未鬆懈”“成果來之不易”之時,在他們眼皮底下,卻是“暗流涌動”,如此反諷,讓人心驚。
從生豬屠宰到肉製品加工本應有著環環相扣的嚴格監管體系。而從此次曝光情況看,當地在該領域的監管,實質上已經呈現出“系統性失靈”。其中原因並非“老鼠”太狡猾,或是“貓”太懶惰,而是源於兩者建立在另一種潛規則操控下的“貓鼠遊戲”。這一點,從暗訪中屠宰場老闆揚言道:“把公安搞定就什麼事也沒有,上面有什麼行動他就提前通知你”、“有錢都能擺平”等就能看出來。
屠宰場老闆的一句真心話,或許道出了“黑豬肉”身份究竟是怎麼被“漂白”的,以及專門屠宰病死豬的企業,又何以7證齊全。當地下“利益分享”成為一種同樣黑色的“監管模式”,就無異於給不法之徒們鋪就了一條“可持續違法之路”,而檢疫印章反倒成為了護身符。
宜春今年的病死豬肉流向了7個省,不知在過去,又流向了多少省份?對此,不法商家自然難辭其咎,大規模調查與整治當然是應有之舉,但更重要的是應對相關監管部門進行嚴苛問責。
每起食品安全事故事發之後,地方政府部門無不在第一時間傳遞著積極的態度,諸如“舉一反三,吸取教訓”,諸如“排查隱患,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但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事發之後,查處行動的力度有多大,而更在於有效的日常監管究竟能走多遠。不要再讓一次次的“集中整治”成為過耳疾風,重復“事發-整治-再事發-再整治”的老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