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民生評論 > 正文

字號:  

根治“信騷擾”要確保“罰到位”

  • 發佈時間:2014-11-06 17:01:00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令用戶不勝其煩的廣告資訊有望得到根除。日前,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發佈消息稱,工信部已起草了《通信短資訊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規定未經用戶許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向其發送商業短資訊,這一規定也將成為治理垃圾短信現象的政策依據。(11月5日京華時報)

  按照工信部這一徵求意見稿的規定,短資訊指的並不僅僅是手機短信,包括微信、微網志等新型社交媒體方式,應該都可被納入此管理的範圍當中。這説明,雖然我國立法整治“信騷擾”的速度有點遲緩,但在依法治“信”方面,還是頗值認同與期待的。

  現實語境下,有法可依不等於萬事大吉。需要警醒的是,倘若空有“法治”的嚷嚷聲,到了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卻往往虎頭蛇尾,甚至根本難落實處,那就比“無法可依”還要戕害法治的公信。有專家不無憂慮地提到,“之前我國曾對電子郵件推出過類似的管理辦法,但因為執行不到位,最後淪為一紙空文,此次對短資訊的管理要避免重蹈覆轍。”如何防範法規在“信騷擾”面前不再鎩羽而歸,筆者以為重中之重還得努力確保“罰到位”。

  工信部對徵求意見稿的反饋截止時間定為今年12月5日,也就意味著這一規定有望在明年正式生效執行。然而,“喜訊”之下仍存隱憂:新規施行之後,假如很快便暴露出“執行難”的現實短板,那就非但起不到治“信”之功,反會再添失“信”於民的口實。

  根治“信騷擾”要確保“罰到位”,關鍵還得未雨綢繆、招招見實。就“信騷擾”這一頑疾來説,不管其是傳統型的,還是時新式的,它所騷擾和影響的對象,必定是一個個的通信終端用戶。所以,作為利益攸關者,所有通信用戶能不能在合力參與整治“信騷擾”中,成為實實在在的好處分享者,就顯得舉足輕重、不可忽視。

  譬如,不妨明確規定,商業廣告未經用戶許可發送到個人通信終端上,用戶可以自動獲得按次計費的經濟補償,否則就對資訊發佈者依法處置。至於這筆“信騷擾”補償金的來源,電信服務商要麼向群發商戶預收保證金,要麼甘願先行代為補償。

  值得一提的是,工信部的徵求意見稿稱,“對於違反相關規定的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和短資訊服務提供者,由電信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並向社會公告。”聞此,有不少網友隨即表示異議:很多“信騷擾”廣告動輒上萬、數十萬地胡亂群發,即便事後按規受罰,其實際獲益都遠超“1萬元至3萬元”,那這罰款力度豈非無關痛癢?因此,要想堅決做到罰得“刺骨”和“肉痛”,還宜以“信騷擾”的範圍為處罰基準,加大違規者的風險成本,讓其不敢以身試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