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食藥總局解讀“植物油做飯可致癌”

  • 發佈時間:2015-11-25 09:18:32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楠  責任編輯:金瀟

  11月7日,英國《每日電郵》發佈以“科學家稱使用植物油做飯可釋放出引發癌症的化學毒素”為題目的報道。11月8日,英國《每日郵報》發佈以“豬油煎炸食物比較健康,因為植物油加熱可釋放出化學毒素”為題目的報道,引發消費者對食用植物油的高度關注。

  日前,國家食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2015年第15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組織全國糧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江南大學、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專家對有關問題進行科學解讀。據了解,植物油與動物油來源不同,其組成成分亦不相同。食用油的主要營養成分是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不同來源的食用油,其脂肪酸的種類和含量差別較大。豬油、牛油和羊油等家畜肉來源的動物油脂則富含飽和脂肪酸。多數植物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橄欖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含有較多的單不飽和脂肪酸,玉米油、黃豆油、葵花油等含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

  專家表示,評判食用油脂的優劣應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油脂的脂肪酸組成和甘油酯構型是否合理;二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天然微量營養成分的含量高低;三是是否存在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長時間高溫煎炸條件下食用油所形成醛類物質的數量作為判斷油品優劣的唯一因素不夠全面。據相關研究表明,烹調過程中的加熱溫度與時間對食用油的營養成分會産生一定的影響。高溫下長時間(或反覆)煎炸的油脂會發生氧化、水解、聚合等反應,産生醛、酮、內酯等化學物質,長期食用對人體有一定危害。食用油的營養價值受烹調方式、溫度和時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任何一種食用油都不提倡在高溫下長時間(或反覆)使用。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烹調習慣、油品情況和其他國家有一定差異,總體上中式烹調比西式烹調方式更多樣化,歐美國家以煎、炸為主,中式方法包括炒、蒸、燉、溜、汆、炸等多種方式,比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熱溫度和時間一般不會出現媒體報道中所達到的程度。根據不同來源植物油的耐熱性或煙點,採用合理的烹調方式,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産生影響。

  專家建議消費者控制食用油的合理攝入量和選用健康的烹飪方式。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的食用油攝入量應控制在25-30克。鋻於單一油種的脂肪酸構成不同,營養價值亦不相同,應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最好不要單純食用一種食用油。對於家庭用油,正確的烹飪方式尤其重要,建議烹飪過程中低溫用油,儘量少採用煎、烤、烘、炸等高溫烹調方式,結合膳食習慣與烹飪方式,科學使用食用油。同時,需注意食用油的存放條件,避免光照、受熱,開蓋後應儘快食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