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淩晨3點排隊買帶魚 今朝餐桌菜肴每天不重樣
1978年,她淩晨3點排隊買帶魚,從人堆中擠出來才能買上一斤,被戲稱為“拼命帶魚”。如今,豐盛的年夜飯已不稀奇,飯桌上葷菜品類繁多,幾道素菜倒變成了“配角”。
淩晨三點拿著籃子排隊
據《勞動報》報道,40年前,何福梅還是一個正當年的家庭主婦。翻開家裏的賬本,已經找不到那些久遠的數字,但她説,過年前買魚的經歷讓她至今記憶猶新。
“市場裏供應的魚總量有限,黃魚、鯧魚賣光了就只有帶魚了,帶魚也賣光了,就只能買到橡皮魚了。都是先到先得,早起排隊。”她説,那時候自己提這個籃子,淩晨3點就在瑟瑟寒風中出門了。來到菜場,門口早就已經有人等候,隊伍中,除了籃子,甚至還有凳子、磚頭,都貼著紙,或者有人在一旁看護。
5點鐘菜場開市,大家蜂擁而上,由於供應緊張,到後來就得在人群中擠出一條路來。她拼命從幾個身強力壯的男人間擠出,在攤位上買到了1斤多帶魚。提著魚往回走的時候,天還濛濛亮。滿頭大汗地走在路上,忍不住噗哧笑出了聲。現在,她將這次經歷稱為“拼命帶魚”。
“那時候大年夜下午4點以後,菜場裏基本就已經賣空了。年初一菜場更是沒東西可賣,每家每戶都是提前囤貨。”她説,當時魚肉蛋禽都是要憑票供應。雞和鴨,也就只有過年時候能吃上一回。除此以外,像煉乳、麥乳精等商品還需要醫生證明才能買到。“感冒是不開的,一般只有手術病人才能買到麥乳精。這在當時屬於營養品。”
超市供應2萬種副食品
40年後的今天,家裏買汰燒的重擔還擔負在肩,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何福梅坦言,現在的餐桌真是“太豐盛”了。
就在幾年前,小區門口建起了一家標準化菜場,所有的菜價全部都由電子顯示屏顯示,光是各式各樣的蔬菜品種達到近百種,還有水果、豆製品、海鮮、肉蛋,一應俱全。“基本上每天餐桌上的菜都不重樣,大葷天天有。到了春節期間,吃飯大都在飯店裏,紅燒肉、烤鴨、鱸魚、甚至是澳龍……蔬菜反倒成了餐桌上點綴的稀缺品。”
除了菜場,大超市也是她經常光顧的地方。每年春節前,一些南北幹貨、速凍食品、還有巧克力、開心果等零食,每次都會大包小包地拎回家。記者從一位超市行業的負責人處了解到,副食品種類繁多,一般城市超市供應的副食品種類超過2萬種,大賣場就更多了。在此基礎上,供應量也十分充足,消費者隨到隨買。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消費水準的提升,進口食品、海産品的銷售量正在逐年提升。去年,高端的海鮮品類比2016年實現雙位數的增長。
世界美食裝入市民菜籃子
40年來,上海商業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統計數據顯示,上海早在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突破萬億大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7成。消費已經成為拉動上海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
從原來的保障供應,到如今的優質供應,變化背後是每一個消費者最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記者了解到,除了標準化菜場的建設,申城已經引入了1500余智慧微菜場,還有到府配送的生鮮網站。消費者已經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戶,盡享各地美食。
上海百姓的菜籃子裏,傳統的雞鴨魚蛋已經並不稀奇。美國牛肉、澳洲車厘子、法國生蠔、荷蘭奶粉……來自最優質産地的世界美食都能線上下實體店、網上虛擬店裏買到,不限數量、不限時間、不需排隊。不僅如此,購物甚至都不需要掏出現金,一個手機就能完成所有的支付環節。
上海商業二局的一位老局長這樣説,這是一個好的時代,而未來還會更好。
(責任編輯:單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