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整容行業拿什麼自我救贖?

  • 發佈時間:2016-04-18 08:32:25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李梓琴本報記者傅江平

  “美白針,讓肌膚白凈無暇”、“面部雕塑,重塑年輕唯美容顏”,一句句令愛美人士禁不住動心的廣告語,近日在深圳市會展中心隨處可見。據了解,4月3日至5日,為期3天的時尚美容博覽會在該中心舉辦,涉及水光針、玻尿酸、超聲刀、韓式紋眉等項目。

  整形美容外科,在國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近20多年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2014年中國整容手術業價值約4000億元,700多萬人(主要是年輕女性)進行了整容手術,成為我國臨床學科發展最活躍的學科之一。分析人士認為,到2019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整形美容手術市場,市場規模將比2014年擴大一倍,達8000億元。專家指出,整容行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於産業巨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是各種資本力量爭先涌入這一領域。

  然而,快速發展的另一面是行業醫療事故的頻繁發生。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顯示,整容美容行業已成為投訴的熱點之一,近10年來因美容整形毀容毀形的投訴平均每年近兩萬起,部分嚴重事故還導致整容者死亡。去年深圳一女子在一家小型整形醫院做了隆胸手術,但今年3月底,該女子隆胸後的假體竟從胸部一側掉出來了。為該名女子醫治的醫生表示,即使以後再放入假體,但胸部形狀也會因傷口癒合而發生形狀變化。同年2月17日,深圳一名模特在醫院做整容手術時意外死亡。諸如此類的整形事故不僅發生在深圳。去年9月5日,長春市一女子到一家名為“普仁綜合門診”的整形醫院做女性私密手術,後來出現昏迷狀態,搶救幾小時後離開人世。

  一系列的整形事故把整容行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導致整容行業形象大跌。深圳多家參與展會的整形醫院都表示,因為近年來整容事故頻繁發生,行業市場確實萎縮不少,很多前來諮詢的消費者大多數都擔心手術前的承諾與術後的服務脫節。究其原因,是整容行業準入門檻低、從業人員短缺導致行業水準參差不齊。甚至一些美容生活館也想在整容行業裏分一杯羹,做起了醫療美容,涉及到注射、創口等操作(不在醫療美容範疇)。2014年10月,深圳市一名女子在福田區的雪纖瘦纖體美容有限公司支付了兩萬多元費用瘦臉,打了幾針之後,雖然臉瘦了些,但已經變形。雪纖瘦纖體美容也承認瘦臉針給該名女子造成了一些影響。但當該女子要求美容公司退回兩萬元費用時,該公司只願意把剩下的費用轉作其他項目,拒絕退回現金。據統計,類似美容類投訴2014年在深圳有602宗,同比增長105.5%,涉及醫療美容類投訴74宗,其中有42宗屬於生活美容行業開展醫療美容服務,這意味著深圳生活美容院裏面非法行醫的行為較普遍。

  整容行業的出現,有人認為是愛美人士的福利,行業前景應該很好。但接二連三的負面影響令該行業喪失了大部分忠實粉絲。如何進行自我救贖是整容行業要思考的問題。為了將無章可循、魚龍混雜的整形美容行業變得有規可依,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在去年11月4日向全國推出了《整形美容醫療機構評價標準體系》,將醫療美容機構分為五個等級,重點在於引導醫療美容機構守法經營、規範執業、誠信執業,促進醫療美容機構提升管理水準和服務品質。這一舉措看起來為整容行業自救打了一個漂亮的開場。今年1月,深圳市整形美容行業協會也正式成立,意在通過行業協會改變深圳整形美容市場長期缺乏統一標準、統一規範、統一管理的現狀,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但不少消費者反映更看重整容的安全性與專業性,認為整容醫師的技術品質過關、所用設備儀器先進才能提供安全有效的服務。並期待國內整形美容市場能夠真正做到以解決消費者的“美麗問題”為目的,化解他們的後顧之憂。

  然而,整容行業進行自我規範僅發揮一個船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掌舵人發揮的監管效應,這主要是指市場監管部門對整形美容行業的定期與不定期檢查。以玻尿酸為例,目前獲得國家批准用於面部注射填充的品牌僅有進口的“瑞藍”、“伊婉”,國産的“逸美”、“潤百顏”等8款,但市面上很多玻尿酸都是非法進口的産品,深圳在去年12月就查貨了一大批非法進口的品牌美容針劑。這些用於整形美容的美白針、玻尿酸,行業是無法限制其流通的,只能發揮抵製作用,消滅這些非法整形美容産品只能靠監管部門的有效執法。只有從上游去掉非法産品,下游的各類整形美容機構才能無法使用,整容事故發生的幾率才能降低。

  一個行業前景開闊且市場巨大,必然使得各種投資蜂擁而至,始終堅持對行業、服務的品質意識,可以走得更遠。反之,形象受損之後要重拾往日佳績就難上加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